尽管已经深耕电信15年,王莉艳依旧保持着风风火火的个性,也许是因为身为云产品解决方案经理常常要与时间赛跑的关系。2017年以来,她的项目团队可谓硕果累累,不管是成功中标浦东教育云租用项目,还是公司首例视频存储上云项目,都无愧于行业之内的标杆案例。不仅如此,在与客户及公司多部门专家的紧密联动下, 她从来都是以超常规建设速度完成交付,甚至能将工期压缩一半之多。这样的神速,几乎令人好奇她是否驾有一朵其疾如风的筋斗“云”?
甩掉一半的工期
2017年10月底,浦东局成功中标浦东教育云租用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王莉艳组织团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45天的超常规建设速度完成了交付。2018年,又应客户要求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机房的云搬迁,打造了教育行业的标杆案例。
记者:45天的交付速度,到底有多快?
王莉艳:通常教育云的交付时间是4个月,而我们只用了45天。原本的工期其实是90天,但我们通过不断地自我加压,最终在一半的时间里完成了交付。这主要是得益于充分的准备,譬如在投标时我们已经预想到了哪一天可能会中标。为了缩短事后立项和采购时间,我们事先找了很多部门确认,一中标就马上开始操作,于是在一个星期内就完成了立项,又在一天内搞定了采购所需的小签,结果二十几天就完成了供货,再加上期间施工又是并行的,所以才能这么快。如果团队起初只是急着应标的话,那么投标、立项和采购时的设备可能都不一致,到了具体实施时就会产生流程问题,继而影响工期。而我们事前与公司支撑部门开了很多会进行确认,仅一个礼拜就通过了所有专业条线的评审会,从头到尾选用的设备都是一样的,因此高度的一致性也是我们快速交付的诀窍之一。
记者:在云搬迁的过程中克服了怎样的困难?
王莉艳:将客户的核心机房搬迁到教育云所在的机房,这个工作比我们想象中更难,因为涉及到物理、应用与网络搬迁三个部分。许多线缆标签都遗失或错位了,而且60%的设备都过了维保期,我们需要准备应急预案,因为教育数据哪怕遗失一星半点都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光是排摸资源就花了我们一个多月。在应用方面,大约四分之一都是访问量极少的网站,管理薄弱,又增加了搬迁的难度,我们是辗转找到了客户的供应商才完成了数据的备份。
对我来说,就数和客户开会的时候压力最大了,因为客户起初只重视过程的简化,但我们更注重数据的完整性,所幸经过不懈的沟通,客户认可了我们的方案。就拿网络搬迁来说,由于是协址搬迁,IP地址不能变,招生网在公布成绩的期间断网时间还不能超过6小时。为了保证核心应用上云后能够快速恢复,我们做足了各种搬迁的准备,包括提前配置好代码,提前搭建临时网络,还做了预搬迁的尝试。历经6个月的苦战,终于在7月上旬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私有云机房的搬迁工作。此番项目实施也形成了浦东教育专网、互联网、定制云、私有云“云网融合·四位一体”服务体系,打造了教育行业的标杆案例,还为我们拿下了2017年公司创优杯一等奖。
雪中送炭让用户“动心”
2018年,在王莉艳的快速配合与持续协调下,“云”的光荣榜上又添了首例视频存储上云项目这醒目的一笔。作为新业务支撑团队的带头人,她所在的政支二室也于去年荣获了上海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记者:视频存储上云项目跨过了怎样的里程碑?
王莉艳:这个项目不但是公司的首例,而且接入的也是上海地标式的摩天大楼,在业内具有重大标杆意义。像这样的超高层办公楼,出于安全考虑,视频的异地存储功能是非常必要的,再者应公安反恐要求,视频存储时长必须从30天扩展到90天,涉及到供电、机房空间和维护人员等压力,客户就更加捉襟见肘了。所以,我们为客户提供的方案无异于雪中送炭,相对于本地存储的缺陷,云存储通过以租代建,省去了客户在管理和维护上的成本,而且可以直接在云平台上进行人脸识别等智能分析,从而减少了客户在用户端改造方面的设备投入。我本人在项目初期还推进了双路由链路的快速交付,在公司多部门的指导下解决了云存储与国外厂商视频软件平台对接不畅的问题。
记者:每一次快速的交付,背后都有怎样科学的支撑?
王莉艳:最早进入电信时,我还是后端的维中,现在转型到客响支撑,变成了后端的前端,既要和云业务一起成长,也肩负着新兴业务和ICT项目的支撑工作。所以我试着用以前做接入网规划时的老经验来赋能现在的新班组,梳理和优化各类支撑流程。两年来,我们实现了区局“8+2”的一点接应,也就是说8家分局以及政企中心和新业务中心的需求会直接提到我们这里,再分配给解决方案经理,由后者调集资源,包括熟悉的供应商、施工队等等,这些是一级支撑。同时我们也会调集公司内部的资源作为二级支撑,一起拿下这个项目。
求学不怕脸皮“厚”
成功的项目背后不可能只有一位孤胆英雄,王莉艳的功绩同样离不开总师室、NOC、政企部等多部门的鼎力支撑。为了一场完美的交付,她绝不会吝惜“厚”脸皮。
记者:对于那些业内没开过先河的项目,你要怎样从零开始?
王莉艳:当然是多学敢问。我经常拿专业团队的方案来看,或者反复阅读会议纪要,把开过的会再开一遍,不懂的地方就逮着“大拿”(某一方面最有权威的人)问,不要怕脸皮“厚”。一个项目下来,我可能前前后后会“骚扰”五六十号人,毕竟新业务光靠一个人是不行的。上千万的项目,只要有依托,有借力,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就能把事情做成。团队建设也是如此,通过专业技能的传帮带、实际项目的锻炼和解决方案模板的积累,才能和团队成员共同提升。
记者:团队沟通的方法,会不会应用到教育子女上?
王莉艳:我儿子今年8岁,女儿3岁,因为平时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多,所以前期的沟通也很重要,得帮他们提前做好“规矩”。像我儿子每天都会自己乖乖写作业,等我回家时直接检查就好了,替我省了不少心。比较好玩的是,有一阵我连续两个月加班,好不容易等到一天周末能休息,我女儿反而不习惯了,还问“妈妈,你怎么还不去上班呀?”简直让我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