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信息园区以风景秀美而着称,现在,秀美和智慧并行。在信息园区,既可以欣赏如画的环境,也可以体验智慧园区带来的便利,这些“智慧”围绕员工在信息园区所需要的“衣食住行”而打造,只要关注“上海电信信息园区智慧园区”公众号,就不愁在1700亩的园区里“找不到方向”。
作为中国电信第一个实现智慧功能的产业园区,信息园区以物联为基础、视频为支撑、数据创造为纽带、人工智能为驱动,将百倍于人的物纳入园区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园区管理运营“大脑”级运行,这就是信息园区在信息化基础上的2.0版本。
近日,记者走进信息园区,体验了在信息园区“智慧”的一天。
8:45
线上预约 “秒进”园区
1月7日8:45,记者驱车来到信息园区大门口。
曾经,让员工和访客头疼的是进入信息园区繁琐的登记程序,拿证件、登记、打电话确认、没有证件的不能进园区……此前,记者来信息园区时,就曾遇到过开车驶入时,被要求下车排队登记的情况,在访客到访的高峰时段,有时进入园区要花半个小时左右。
如今,无论是来访者还是被访者,只要在信息园区公号中的“访客服务”中输入自己的车牌号或是证件号以及进入园区的时间,并取得被访者的同意,入园时通过刷身份证或车牌识别,不久将来还支撑人脸识别,就可以“秒进”信息园区。这次,记者在进入信息园区前先登记了车牌号,进入园区就畅通无阻。有了这一功能后,即使在访客集中的时间段,排队进信息园区的现象也不见了。
访客进入园区比以前顺利多了,但如何做好安全的把控?在信息园区后台的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当前在园人数以及人员出入情况,包括员工、访客、备案者和黑名单等各种人员的比例,通过智能识别系统,结合智能研判模型,每一个人的相貌特征、入园时间、入园位置等记录在案,比如有人在一小时内出现在多幢楼宇,系统就能把这些数据自串联起来,标示其为异常人员并触发告警,告警信息推送到物业管理人员的手机上,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安排就近的保安去核实处置。
9:00
跟着导航去停车
记者驱车驶入信息园区,道闸自动识别车牌后抬杆放行,主干道口的停车诱导屏上显示出各大楼停车场的实时车位情况,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记者开始寻找停车位。
记者到达园区时,正是员工进园区的高峰时段。园区内有20家企业,超过3000名员工。虽然信息园区的停车位较为充裕,但是随着园区员工以及访客的增多,车辆和停车位的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园区有400多个地上停车位,每幢楼有地下停车库,但由于楼宇工作人员数量不均衡,园区车位存在周转率较低、饱和度不均衡的情况。”信息园区经营服务处处长陈潜说,通过大数据对停车行为的分析,可以均衡园区停车资源,对停车进行引导。“通过地磁感知和视频分析结合,进出园区停车场的车辆情况可实时显示在后台系统。这些反映到手机客户端,就是员工可以通过公众号中‘停车引导’导航至有空位的停车场。”记者跟着公号上的导航很快地找到了一个地上停车位。
在信息园区的每条道路上,都安装有车辆识别相机,“园区要智慧也要安全,通行安全是重要的一环。” 信息通信技术运营部ICT项目综合支撑中心挂职副主任陈小光告诉记者, “进入园区的每一辆车的行进轨迹在后台系统中都能查看,如果在园区超速、违停,车主会受到警告,如果第二次再发生这样的情况,将面临一个月不能驱车进入园区的惩罚。”去年,信息园区车辆的违规行为和前年相比大幅下降,行车安全事故为零。
食堂懂你的口味
完成了上午的工作,午饭成了员工们期待的一刻,今天吃什么菜、食堂人流怎么样、要不要错峰就餐,这些原本只有走进食堂才能知道的信息,现在公众号中都能提前知道。“当前大食堂拥挤指数66%”“自选菜有回锅肉、糖醋排骨、荠菜百叶包……”1月7日11:30在进食堂前,记者在公众号上查看到了这些信息。
在信息园区每个食堂的入口处,都安装了摄像头,对食堂客流实时监控、上传,定义食堂“拥挤指数”,并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形成就餐人流模型,实现对各时段就餐人数的预测。园区食堂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数据对备菜量和出菜速度都是很好的参考依据。“以前,我们不敢少准备,经常会碰到浪费等情况,现在我们根据这些数据知道每周哪几天用餐人数会相对较少,可适当减少备菜。此外,有了客流量数据,出菜速度也可以根据客流来,不用像以前那样怕人多时来不及,一窝蜂把菜都盛好,晚来的员工就有可能吃到冷菜。”
对于员工来说,更有口福了。园区有两个食堂,每个食堂的菜谱不一样,员工在吃饭前可以先通过公众号查看每个食堂的菜谱,根据菜谱选择食堂。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号上给菜谱打分。“我们根据员工在公众号上留下的意见,减少了套餐窗口,增加了自选窗口。”食堂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注意到,在园区大食堂墙上的电视机上,显示着后厨的实时情况,这是视频目标识别技术在对厨房员工的服装、口罩、帽子等着装情况进行识别和分析,确保后厨无违规行为,而图像目标识别技术则判断餐具是否放在系统里设置的范围内。
物联终端遍布各个角落
吃完午饭,在信息园区散散步,是个不错的选择,会发现小河流水、古树名木、垃圾桶、消防栓……几乎每样东西都有一个二维码。
扫一扫这些二维码,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信息园区里的宝贝——罗汉松,记者扫了一下这棵树旁边的二维码,了解到这棵树已经有131年的历史了,真是一棵百年老树。为了保护好这棵树,装在树上的物联设备可以感知树的健康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就会告知管理人员;还有去年12月7日从电信扶贫地区四川木里远道而来、扎根信息园区的名贵树种五小叶槭,扫扫其旁边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这些树木的相关信息。
为实现园区的全面物联,ICT部在园区内安装了智能烟感、智能垃圾桶、智能消防栓等19类、470个NB-IoT物联网设备。以往园区管理中,发现问题主要依赖于安保、物业人员的巡视,而有了物联网终端,就像整个园区的触角和感知器官,深入到园区的各个角落和各个领域,比如垃圾桶是否满了、厕所是否有异味、河道水位是否上涨等,全天候实时监测园区的运行状态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及潜在隐患。
在“云上跑”的班车
“下一班发车时间14:30”“班车到站时间还有10分钟”……公共交通信息在诸如上海公交等App上可以查到,在信息园区的公众号上也能查到园区班车信息。
午餐后,如果要去其它地方开会,打开公众号查看班车信息,算好时间去园区内的班车点等待即可。“以前是静态的班车时间表,现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可以让员工更好地安排候车时间。尤其在发车非高峰期,这些信息非常有用。”一位信息园区员工表示。
目前,信息园区有5个方向的班车,每天共120个左右班次,这些班车的特别之处是“在云上跑”,基于车联网、LBS、GPS定位技术,以大数据及云为补充,实现到站时刻实时播报、剩余座位实时查询、大数据准点率预测、班车乘坐一键搜索、班车线路智能推荐等功能。“班车的方向是通过员工居住的热力图制定的,班车上安装了智能摄像头,车上还有多少座位,员工在手机端就能看到。”陈小光介绍说,现在,员工通过乘车卡上车,未来,将在手机端设置二维码,扫一扫二维码即可乘坐信息园区班车,可以方便园区之外的员工。
记者手记
正在“长大”的信息园区
这不是记者第一次来信息园区,这次最大的感受是园区不仅秀美,而且大脑更加“发达”了,就像一个在长大的孩子,外貌上在变,更重要的是其通过不断的学习,越来越聪明。
因为有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赋能,园区管理从“人动”变“自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了可疑人员徘徊、车辆滞留、违停等十余类领域模型,实现事件处置流程再造;物联设备间的协调联动、平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实现了事件分级处理能力;及时关闭非紧急、通过自动处置已消除告警的事件,提升园区管理效能,减轻管理者的工作压力。
智慧园区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园区员工、企业和管理方,也是电信智慧化建设的一个展示窗口。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更多的各类型园区投身于园区的智慧化建设中。电信运营商将智慧园区打造为电信标杆产品,成为电信大数据、大视频等核心能力的展示点,也是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新业务部总经理助理姚元看来,园区智慧化是目前全国乃至全球的一个趋势,通过智慧园区的建设,可实现信息园区管理能力升级、园区服务增值,提升信息园区的品牌价值,信息园区的成功模式可以复制。但是,更重要的是,智慧园区不是高科技硬件设备的堆砌,需要可快速迭代的软件架构的支持,才能可持续运营和发展。
■记者 潘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