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抛弃那些征途上的懒惰者、懈怠者、无为者,而将那些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镌刻在丰碑上。
2018年,公司这些奋斗者的故事值得你我铭记,是他们的坚守建成了上海的“千兆之城”,是他们经受住了磨砺让首届进博会更加圆满,也是他们把光明送到了一带一路上的国家——孟加拉。
这些故事或许只是他们平时工作中的缩影,但所有的奋斗和付出都意味着收获和喜悦,对于他们来说,2018年很平凡,但也不平凡。
坚守:千兆的背后是日夜奋战
2018年10月24日,对于上海电信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来说,都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上海电信宣布完成“千兆光网”建设计划,千兆能力覆盖用户规模达到千万级。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上海电信就兑现了2016年10月正式启动千兆宽带规模推广计划之时所许下的“诺言”:建成“千兆第一城”。
在这背后,离不开许许多多上海电信人的奋斗。在800多个日子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每一个白天,都有一线人员在调配资源、优化流程、解决问题,每一个凌晨,都有施工人员在进行网络割接。
在千兆割接工程中,浦东局重任在肩,需要割接的PON端口数量占公司的五分之一。最终,浦东局克服了供货紧、任务重、时间短、流程复杂等难题,提前、超额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割接目标。
对于浦东局来说,这次千兆割接堪称史上最大割接工作量,区局维护中心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跳线员工,以综合支撑室为主成立1个支撑小组和4个工作组。而且,大家克服史上最复杂割接步骤的问题,在公司和IT的支撑下,不断总结技术流程中的问题,提高效率,编撰完善《千兆割接IT系统操作手册》和《千兆割接现场施工操作手册》。
“我们重点解决了割接工作中的组织框架、操作流程等问题,确定了PON割接优先级,并对割接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效率,同时对割接过程进行严格管控。”浦东局维护中心综合支撑室主任沈磊说。
割接工作是忙碌的,尤其是到最后冲刺阶段,大家更是忙碌得脚不着地,无节假日、无休息日地连续奋战了一个半月。
割接并非简单的一拆一接,无论是割接前的准备工作,还是割接中、割接后的工作,工作量都是相当巨大。
“在割接前,有十几个步骤程序要走完,需要制作割接单、处理在途单等。我们不少人都是身兼数职,在割接量大的日子里,大伙都在晚上加班将活干完。”沈磊说,而在途单的处理是否及时,对于割接工作的影响极大。所谓在途单,是指还没有处理完成的用户订单,比如即将对某小区进行千兆宽带割接,但是小区内有用户提交了宽带移机订单,那么这个订单必须要在割接前处理完成,“所以,我们和分局装维队伍之间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前后端联动,快速处理在途订单。”
现场割接都是在凌晨进行,割接人员往往天微亮时才收工回家。割接是件细致活,跳纤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出差错,否则会影响到这根光纤所连接的用户都不能上网。
前方施工人员在割接时,后端人员也在熬夜观察网络质量,尤其是对比较重要的PON端口割接,确保将对用户的影响降到最低,万一出现故障,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修复。
众多电信人的默默付出,在润物无声中将用户门前的“马路”从原先的单车道拓宽至十车道,从百兆时代迈入了千兆时代。(钱立富)
磨砺:当老兵遇到新难题
进博会期间,SMG首次利用上海电信的5G网络实现直播。在世界电信日,上海电信在进博会场馆就启动建设首个5G基站。工程公司有15位员工参与到建设中,施仁杰就是其中一位全程参与建设的员工。作为进博会传输优化和5G设备现场的负责人,回忆起这项几乎贯穿他一整年工作的重大工程时,施仁杰感叹“老兵遇到新难题,每个问题就是一道坎,还好我们都挺过来了,没有拖大家的后腿。”
在施仁杰的记忆中,5G试验网的建设从2017年就开始运行,一直到今年5月,施仁杰和班组进驻进博会。与所有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一样,进博会场馆内的5G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在此基础上还得再加上一条:所有建设必须在高空完成。比如,在7月的酷暑天气中,50公斤重的5G发射器需要3~4人合力,才能被妥妥地安放到100米高的信号发射塔上,站在顶上的人得经受热气滚滚,下面的人则要用力向上拉,3~4个小时完成一台大家伙的安放,大家早已全身湿透。
但这还不是最大的挑战,施仁杰和班组进入进博会场馆铺设光缆时才发现,所有5G光缆必须架设在16米高的桥架线槽内,难度很大。除了位置高,桥架还特别“拥挤”,不少场馆内的桥架层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空调风管,留给运营商布设光缆的空间所剩无几。在非常情况下,施仁杰和团队不得不使用一些“非常手段”解决难题。每次遇到空间异常狭窄甚至受阻的架桥层时,只能安排施工人员进入桥架手动接通光缆,才能继续作业,包括他在内的每个人都有一种念头:不能让任何一个角落成为信号死角。
不仅作业环境艰苦,严格的作业限制也为施工带来挑战。比如,进博会场馆内不允许梯子进入,施仁杰和他的班组借着登高车推进光缆的铺设,“登高车向前挪一段,布置几米,再挪一段,再布置几米。”8月末,场馆内异常闷热,他们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汗水把登高车浸湿了,踩着都能打滑。
在重重考验下,施仁杰和他的团队在40天时间内完成了60条进博会光缆建设。如今回忆起来,施仁杰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对技术和团队都是很好的磨砺。(章蔚玮)
突破:赢了机房重构的首战大捷
2018年初,上海落下了10年以来最大的一场雪,风声与雪色交织起舞的浪漫留在了记忆中。但是,在网运部、浦东局和邮电设计院技术人员的记忆中,正是那个下雪的夜晚,打响传输机房重构的第一枪。
宋节,网运部线路传输维护中心技术人员,回忆起这场“雪夜割接战”,他感慨道:“准备了将近一年,就算天气有所不预,也不能阻挡我们的计划。何况一根光缆连接了成百上千家,大家都在等着我们。”
那是1月25日的晚上,朔风劲吹,雪花狂舞,割接点在浦东的罗山路高架桥下的窨井盖,30名员工顶风冒雪守候在那里,在明华局的机房里,也有7名操作人员在设备的检测端待命。割接时间是22:00,但考虑到马路上可能有停着的车辆会影响到施工区域,还要清理窨井、准备施工环境,割接人员提前3个小时便就位了。发电机与抽水机的搬运、防线的布设、水管的对接、施工车的停靠等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窨井下的空间太逼仄,转动身体也不方便,队员下井查看等待割接的老光缆时,大雪仍在扑簌簌地坠落,钻入窨井落在队员身上。
22:00,随着割接的命令一下,一整套复杂的工序华丽地开幕了,从割开老光缆到清洗新光纤、分发核对线序、新老光纤熔接,再到机房确认还原,每个环节没有一丝差池。当晚割接的光缆一共有12带,这样的操作循环往复12遍,直到23:50才画下句点。3个小时的准备、2个小时的割接,午夜零点的雪势终于变小了,队员们的双脚也早已麻木。
这是第一次线路割接与设备割接同时进行的操作,无论是前期排摸时的资源比对,还是现场割接时的同步恢复,都十分考验两方的配合默契度。令人欣慰的是,明华局作为机房重构的蓝本,打下了首战大捷的基础。自这次割接之后,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明华局又陆陆续续完成了全部近30根光缆的割接。
2018年是公司践行集团公司网络重构战略,夯实基础网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年,机房重构第一枪的完美收官,帮助日后更多的重构工作优化了流程,明确了专业步骤和施工规范。“传统的ODF机房改造成智能化的iMODF机房,从而盘活机房空间,实现光纤的集中调度、管理和快速响应。”宋节说。
明年初,八大核心局之一的柳林局也被提上重构议程,替千兆大发展和5G商用搭好舞台。(李蕴坤)
幸福:208天的“外交官”收获满满
随着国家会展中心进博会场馆最后一名观众的离开,这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盛会正式落下帷幕。回想起自己半年多在进博会的工作,网络发展部重大办的陆丰明感慨良多:“进博会不仅是一次贸易盛会,还是一次外交盛会。身为一名电信人,能够为首届进博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我非常自豪,这次的经验也会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
谈起进博会通信保障工作,让陆丰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保障工作刚开始的第一周,陆丰明和总包方争个面红耳赤,甚至拍起桌子。原来,出于防火考虑,进博会场馆的吊顶需要安装全金属的建筑材料,但全金属材料会屏蔽掉至少60%~70%的网络信号,一旦安装完成,即便后期安装补救设备也无济于事,但施工单位并没有按照事先与三家通信运营商沟通的在金属结构中打孔方案进行实施。
作为上海电信进博会通信保障工作的总接口人,陆丰明与项目经理就此问题进行沟通,“一开始大家情绪很大,我提出的问题越多,就意味着他们要干的活越多。”陆丰明回忆,因此,他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且让对方理解了难处,最后有效解决了问题。交锋变为沟通,在陆丰明和团队的努力下,双方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
从5月14日进入进博会前线指挥部,一直到进博会结束,陆丰明和他的团队在进博会一线工作了208天。每周,与国展中心和总包方召开项目协调会,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各项问题;每天,巡视各工地现场,和移互部、青浦局沟通协调进度,检查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完成了有线网络扩容、双备份、无线网络的补盲、原有设备替换等几十项工作。
“前线指挥部和进博会场馆相距2公里,最多的一天往返了3次,每天步行十几公里太正常了。”陆丰明道。夏日炎炎,原本白白胖胖的他被晒得黝黑,还瘦了10斤。今年,陆丰明的儿子中考,但他疏忽了对儿子的照顾。让他欣喜的是,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给儿子树立了榜样。“儿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市重点高中,我们的团队也获得了通管局、总包方及公司的一致肯定。”这位进博会前线指挥部的“外交官”回忆起这些,觉得2018年收获满满。(李丹琦)
别样:总在海上迎来新年
一个多月前,从孟加拉国电力开发委员会传出消息,连接吉大港Sitakundaupazila至Sandwip岛的两条33千伏海底电缆开始试运营,居住在Sandwip岛上的人们将首次从国家电网获得电力。
这条消息让远在3000公里之外的中英海底公司的员工们为之振奋,今年春节前夕,中英海底公司的60余位船员用两个月完成了两段33千伏海底复合电力电缆安装和测试项目,让Sandwip岛的居民率先告别“无电时代”。更让他们振奋的是,孟加拉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主要国家,由于首战成功这样的模式还将复制到孟加拉其它尚未通电的岛屿。
回忆起这次艰苦而特别的经历,中英海底公司船长钱国梁的第一感受就是条件简陋、资源奇缺、环境恶劣。这是一个“看海吃饭”的项目,所以得不分昼夜跟着潮涨潮落。不过,更让船员们煎熬的是施工环境,他们要把直径160mm的电缆从爱缆一号船坞平台经过2公里长的海滩淤泥地带牵引至岸上基站。一脚踩进淤泥里,寸步难行,淤泥里还有蛇,让这些大老爷们也胆战心惊。大伙急中生智,在两腿上套上长长的塑料袋,用胶带一层层绑住腿。虽然闷热难耐,但增加了安全系数。每天在涨潮的6小时中,船员们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双脚“泡”在淤泥里,施工结束,腿部和脸部一样红。在淤泥里作业了几天,才把电缆成功牵引到岸上基站,第一条复合电力电缆登陆成功。钱国梁清晰地记得,那天是2018年1月4日,船员们在海上送走2017年,又在海上迎来了2018年第一缕阳光。有了第一条电缆成功登陆的经验,在埋设、登陆第二条电缆时顺利了很多,2018年春节前,船员们完成了第二条电缆的施工。
和施工环境一样艰苦的是他们的生活环境,执行任务的爱缆一号是中英海底公司为了此次项目特意租来的浅水作业船,和中英海底公司自有的万吨施工船相比,爱缆一号的条件简陋至极,船长指挥室是一间搭建在三层仓库上方的工棚,宿舍、食堂和厨房也是用复合板搭建的,不到20平的宿舍里搭着四张上下铺。每逢下雨,宿舍里就漏水。而距离宿舍仅3米的地方就是放缆设备,轰鸣的机械声不管白天黑夜地响着,船员们只能戴上耳塞睡觉。还有当地的隐翅虫经常“骚扰”船员们,不少被咬的船员们出现疼痛、灼痒、脓疱等症状。
“看到Sandwip岛通电,我们都觉得很欣慰,对于中英海底公司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项目;更重要的是,对于孟加拉这个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来说,海底电缆的运营改善了岛上居民的生活条件,整体经济也会因电力供应而变得更好。”钱国梁感慨地说。
对于钱国梁来说,每年总有大半时间都在海上,今年还是如此。现在,钱国梁和他的团队正在江苏大丰铺设220KV风电电缆,他们又将在海上迎来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