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公司全体员工响应集团号召,参加了中国电信公益性扶贫资金捐款,多年来,中国电信开展了向边坝县捐助大米以防治大骨节病,资助边坝、盐源和木里等县的贫困学生等多个公益性扶贫项目。
中国电信广大员工的期盼如何在大山深处绽放?我们每位员工送出的爱心如何帮助凉州百姓改善生活?
10月24日,记者跟随中国电信助力脱贫攻坚凉州体验行活动团队来到四川省凉山州,在为期6天的行程中,驱车1100公里,先后前往凉山州境内的喜德县、普格县、盐源县、木里县,目睹了在这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地区,中国电信的信息化扶贫给这里每个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改变。
从一年见两次到一周见一次
“爸爸!你和妈妈身体好不?”伴随着一声四川口音浓重的叫声,莫秀英和爸爸的远程视频通话开始了。
此时的莫秀英正坐在学校的爱心小屋内,通过IPTV的电话功能与远在福建莆田打工的爸爸视频连线。这已是莫秀英和爸爸今年第三次“见面”,以往每年他们都只能见上一次面,最多二次。
莫秀英是普格县五道箐乡中心校五年级的小学生,她的家在距离学校10公里之外的溪西,家里还有奶奶、弟弟和妹妹,因为路途遥远,她大部分时间都寄住在舅舅家,隔几周或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
莫秀英的父母在几年前离开家乡,去福建打工。莫秀英说,一年只能和爸爸见两次面,一次春节,一次就是打电话,“过去,爸爸会打电话给奶奶,透过声音,我就像看到爸爸一样。”
在五道箐乡中心校,像莫秀英这样的留守儿童有1200多人,他们不是住校,就是寄居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平时很难有机会与父母见面或者沟通,想念往往都只能留在心里。因此,透过电视屏幕看见了电话那头的爸爸时,莫秀英还没说上三句话,眼泪就默默流了下来。看似家常的聊天,对父女俩来说却格外难得。
看着电视画面中的父亲一直在抽烟,莫秀英懂事地说:“爸爸我要与你约法三章:以后不要喝酒,不要抽烟,不要与妈妈吵架。”
爸爸想了想,点点头,回答说:“那你也要答应我,要好好学习。要勇敢,会保护身边的同学,还有不要自私,要学会分享……”相隔千里之外的父亲如今就像在身边一般,对女儿谆谆教导,在城市里稀松平常的画面,如今借助互联网才能得以实现,看得现场不少大人都忍不住流下眼泪。
作为中国电信在当地的支教服务示范校,今年9月,中国电信四川省分公司为五道箐乡中心校的爱心小屋安装了100M宽带以及可用于视频连线的IPTV电视,今后,学生只要点击电视桌面上的“想家”按钮,就能直接连线爸爸妈妈的手机,进行视频通话。目前,这个IPTV“想家”专区内,已经储存了10个学生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
今后每周一到每周六,学校将按顺序安排1年级到6年级学生与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视频连线。对于莫秀英这样的学生来说,与父母“见面”的时间也将从一年两次,变成一周一次。目前在凉山州内,类似的爱心小屋已达260个,对于这里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将不再是远在天边的念想。
在凉山州,中国电信正在不断加快光纤入县、入村的建设步伐。就在普格县附近的喜德县,这里的彝族学生和教师借助远程教学,与成都国家示范性高中石室中学结对,实时共享对方的优质师资资源,2017年这里诞生了第一批高三毕业生,78人中有68人被二本预科以上录取。2018年,126名毕业生的二本预科以上录取率刷新至90.4%。
城里来的挂职女县长
王如是最近16年来四川电信向木里县派驻的第十任挂职副县长。
凉山州幅员辽阔,山地众多,而木里县一县就占凉山州总面积22%,高山、山峦、峡谷在这里聚集。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压在木里人身上有三座大山,墨盘山、小高山、棉垭山,而王如的工作就是借助中国电信的信息化手段来帮助木里人“翻过”三座大山。
2017年刚到木里时,王如的印象就是网络不通,ATM都无法取款。当时,她在利家咀村遇到了骑着摩托满山找信号的村民杨肚基。利家咀是木里县内唯一一个母系族部落,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基础,杨肚基就想在家门口建客栈,但时断时续的网络信号,让他有些担心。
在王如的推动下,去年木里县终于接通了光纤宽带,杨肚基家的家庭旅馆也开张了。但王如又有了新的困惑。她发现大部分村民都不知道有了网络可做些啥,怎么教这些深山里的农民更高效地使用网络成为她的新课题。
去年,王如发现县里的乡干部去其他地方开会“负担”很重,来回一次至少得花上5个小时,可会议时间却不到2小时。王如就提议,在全县建立一套电视会议系统。当时,乡干部们对互联网将信将疑,谁也不信这个所谓的电视会议系统是否能建成。
3个月后,电视会议系统全部到位,开个会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乡干部们切实“减负”了,这也让大家对这个城里来的女干部刮目相看。站在王如背后支撑她的是四川电信凉山公司,为了兑现电信在大山里的诺言,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上高山,下峡谷,让木里县的乡干部如期用上了免费的电视会议系统。
2014年开始,截至2017年底,木里县新增农村光缆1816皮长公里,25424芯公里,全县29个乡镇实现光网100%通达。在明年7月,将实现木里全县村村通网络。
对此,王如感触很深,她说,中国电信在木里的扶贫投入不能只算经济账,“在大山里,建一个基站要投入100万元,后期维护要80万;在上海,建设一个基站,或许能覆盖10万户用户,但在木里,建设一个基站,只能覆盖400户居民,还要经受高山的阻隔,大自然变幻无常的侵袭,后期的维护成本也远高于城市。”但信息化为大山带来的改变却并非简单数字所能衡量。
如今,来自木里的松茸、牦牛、藏香猪、青稞酒,已成了电商平台的香饽饽,过去几年间,羊肚菌的种植规模从过去10亩增加到3000亩。最多时,养殖藏香猪的农户一天能斩杀100多头猪,一年就能销售400吨到500吨腊肉、香肠。一位来自木里农村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说,去年一年整个合作社的收入达400多万元,其中利润率达到20%。
15年扎根凉山扶贫路
盐源县沃底乡大湾子村的蒙古族女孩喇方艳,去年跟着一家人从山上搬到了山下,住进了中国电信出资援建的二室一厅安置房。
相比较过去来回盐源县就要4—5个小时的车程,如今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和妹妹都在盐源县找到了工作,她工作所在的幼儿园距离她家只有5分钟路程,妹妹也在附近的县城考上了卫校。家里安装的宽带是电信免费提供的,打开电视就能看IPTV。通过外出工作,家里每个月也能收入过万元。像喇方艳这样,通过搬迁脱贫的农户在沃底乡大湾子村共有17户,他们在盐源县有了新家,也有了新生活。
美好生活的背后,来自中国电信的扶贫“第一书记”高朝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沃底乡大湾子村是中国电信四川省公司对口帮扶的贫困村,作为电信派驻的扶贫干部,他不顾高温严寒走村入户,与村民同吃同住,协调各方,为大湾子村争取专项扶贫款。三年时间,大湾子村从那个“通讯靠吼,出门靠走”的贫困村于去年顺利通过脱贫验收。
在沃底乡大湾子村几公里之外,就是盐源县的“苹果大道”,公路两边密密麻麻的苹果在现在这个季节正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在这背后,中国电信功不可没,盐源是农业大县,但连年因冰雹灾害影响严重,2015—2017年期间,中国电信投入援建高射炮点,降低了冰雹带来的损失,“冰雹打过的苹果每斤只能卖0.6—0.7元,没有打过的每斤就能卖到1.5元-3元”,据估计,2018年,防雹作业将为全县农产品减灾、增收1亿元。
中国电信集团从2003年开始帮扶盐源县,是在盐源对口扶贫的社会力量中介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15年来在资金支持、人才帮扶、项目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巨大输出。目前,累计提供对口帮扶资金4400万元,网络专项扶贫资金1.5亿元。先后共派出县处级干部12名长驻盐源县开展工作,参与包括教育、医疗卫生、道路建设、电子商务、产业扶贫、就业培训、气象防雹、乡村饮水等多个方面项目建设。
最新消息是,盐源县的贫困发生率在今年底有望降至2.9%,在明年将“脱离”贫困县的称号。
“全国扶贫看四川,四川扶贫看凉山”,作为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的四川,如今已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凉山盐源县、木里县是中国电信的定点扶贫县,自2002年以来,中国电信在“盐木”两县系统开展网络扶贫,持续投入专项资金加速“盐木”两县通信网络建设,两县光纤宽带端口超过6万,4G基站达到200余个。
下一步,中国电信还将投入2亿元用于凉山州网络建设,2019年10月1日前,盐源县、木里县、雷波县实现村村通光纤,户户连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