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对于赵鹰来说是铭记于心的,马益民总经理郑重地把第一面光网质量突击队大旗交到了他的手上。作为网运部传输线路维护中心副主任兼第二党支部书记,赵鹰虽然已经在网运战线上工作了30年,在授旗过程中他内心仍旧初心不改、心潮澎湃,“我一定要把这面大旗扛住,不辜负公司领导的期望。”
30多年一直奋斗在运维一线,赵鹰从一名普通的技工成长为技术专家,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就是党员的担当精神。赵鹰常年承担着光网质量维护工作带来的压力,并始终把网络的可靠运营与管理创新、技术攻坚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他牵头的工作室,近4年内先后解决13项生产难题,荣获国家专利1项,赵鹰本人也被评为公司C+级人才和首席技师。
“八面玲珑”样样精通
近几年,公司提出了“品质和感知”的理念,网运部也提出了从过去单一的线路维护,向全业务端到端一体化服务转型。于是去年3月,政企带宽型客户的资源建设和业务开通正式落到中心。对于赵鹰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以往懂一方面即可,现在要“八面玲珑”,样样精通。
过去的工作由不同的专业部门独自完成勘查、设计、线缆布放、设备安装等多个环节,每办一单有近10批人次先后上门,不仅流程过长,用户感知也差。
自传输线路维护中心接手后,赵鹰联合多部门推行了一体化施工模式,形成了“一张工单、一次上门、一支队伍”的做法,设置客户现场项目经理职位,专门面向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这样一来,有效地提升了客户感知,减少了上门次数,缩短了开通时间。全年大光端机建设、业务开通均提前了三个工作日以上,业务开通及时率保持90%以上的水准,效益提升每年近680万元。政企客户一体化施工的实现,还为政企客户一体化维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行变“分专业维护”为“一体化维护”,变“以修代维”为“主动维护”工作思路,从以往“面向设备维护”向“面向用户感知”转型。
长途光缆全年零阻断
传输线路维护中心承接着上海电信长途政企带宽型客户资源建设、上海电信长途、本地(市区部分)光缆、管线的维护、保障、抢修等管理工作。在所有工作中,长途光缆、管线的维护保障等管理工作给赵鹰带来的压力最大。这块工作不仅是集团对上海电信唯一考核点,更涉及到出口精品网络,一旦出了问题,影响面甚广。
近几年来,上海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建工程随处可见,通信线路的安全隐患随之而来。截至目前,光中心累计开具的监护交底卡就高达422张,这意味着在维护区域内有422处大小不同的工地,涉及长途干线的多达100多处,如此繁复的施工项目时时刻刻考验着管理者的水平。
赵鹰制定了人工为主、电子监控为辅的方针。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赵鹰安排每天2次巡检,工地范围内7×24小时监护,工地周边每天巡回4次。此外,赵鹰还为安全施工上了一道新的“保险”。集团上线的智慧光网运营平台也被利用起来,建立当日巡检计划和工地防障电子围栏,通过远程监控,实时掌握现场人员到岗情况,同时对现场人员反馈情况进行远程指导或赴现场指导解决,力保线路设备安全。
2017年底,赵鹰和团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长途光缆实现全年零阻断。赵鹰表示,作为党员,有压力应该是工作常态,这是内动力,只有不松懈一丝一毫,才能保证高质量完成工作。
一头扎进传输机房
长期扎根一线,最知道一线工作的难点。
2017年8月,网运部为践行集团网络重构战略,提出了对传输机房DC化重构的思路,一方面为了盘活机房空间资源并初步实现有源无源机架分区,另一方面希望达到光配架集中放置、跳纤集中布放的目的。
传输机房重构简单理解就是“整理”机房,这项工作难吗?难!因为机房重构牵涉到方方面面,还关乎5G相关资源建设,重构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八方周全考虑。但是这项工作无经验可借鉴。仅准备工作,赵鹰及其团队就花了足足5个月的时间。
5个月的时间里,赵鹰实践理论一手抓,一边做调研、奔赴外省考察,一边做改造可行性研究、制定产品技术规范及选型指导意见。从前期MODF机架选型,到中期制定明华局试点改造方案、制定跳纤布放及管理要求、完善项目实施管理流程,到后期MODF机架现场安装、线缆布放、线路设备同步割接,赵鹰一头扎进了令人压抑的机房,与设计、厂商、施工人员一起协作,爬上爬上,蹲地看图成为常有的侧影。
今年1月25日,上海风雪交加,温度跌至零度以下,在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前期准备充分的赵鹰稳稳当当完成了割接。
多想一步多做一事
传输线路创新工作室以赵鹰为核心负责人,作为团队的领头羊,他写下“一丝一念的闪现,铸就技术创新的起源;一点一滴的责任,铸就变革担当的活力”的座右铭。在赵鹰的引领下,不仅工作室成绩斐然,他作为党员骨干带头参与的技术攻坚项目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如去年通过研究及试验,实现精准展现地下管道的空间三维动态信息,填补了以往无法通过技术手段掌握地下管线位置信息的维护空白。
在工作中,赵鹰在责任担当意识的引导下,他的开拓创新精神被激发出来,行为做事往往多想一步。比如在机房重构过程中,他还主动提出了对局房地窖进行彻底整治想法。面对高度不足2米、宽度不足3米、长度不足10米的地下狭小空间,他硬碰硬在地窖下连续数小时现场排摸,直到想出了在保持电缆原样的情况下,27条光缆、27个接头盒的摆放方案,为后续改割接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光交箱被撞抢修替换时间至少8个小时”,也引起了他的重视,他带领工作团队对现有光交接箱抢修流程、操作工艺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反复比对和试验,找出了问题所在。他提出了将原光交箱、光缆需现场熔接制作改变为提前“预制作”备修材料,今后一旦需抢修替换,只需完成预制光缆与损坏光缆的直熔即可。今年2月,浦东外高桥一光交接箱被撞损坏需更换,按照赵鹰的方法3小时就完成了抢修替换工作,极大地缩短了抢修时间,此后该方法在公司内予以推广。
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赵鹰对自己提出的要求。赵鹰在责任担当的大旗下,充分发挥了这“三性”,时刻对肩负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推进有方、保障有力、下沉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