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应急通信,脑海中浮现的总是灾区抢险和网络崩溃时的紧张画面。人们对机动局的认识,似乎也遮蔽在这片“传统阴影”下。1993年以来长期从事应急通信网络运行维护与技术管理工作的蔡云斌眼看着关键的卫星通信技术一度陷入低谷,又在“一带一路”的时代需求下再创生机。2017年,蔡云斌负责起草的卫星网络技术规划建议被纳入上海电信未来三年技术规划发展报告,这是卫星通信第一次被纳入公司层面的规划,标志着卫星通信终于告别“传统”的蛰伏,释放转型的潜力。
■记者李蕴坤
卫星通信再“逢春”
应急通信中所倚重的卫星通信技术曾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辉煌,然而2000年后陆地光缆的迅速发展导致卫星通信业务大量萎缩。所幸否极泰来,“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给陷入低谷的卫星通信打开了新的窗。蔡云斌开始策划各项应急通信转型项目,直言这是卫星通信的第二个春天。
记者:以往卫星通信业务遭遇了怎样的瓶颈?
蔡云斌:卫星通信价格不菲,比如海事卫星,通话费用高,而且核心技术还在美国。传统应急通信业务的附加值也比较低,像大网支撑这种拾遗补缺的保障项目,和战时通信、灾区抢修这些发生概率较小的项目一样,都是不收费的。至于赛事、会议转播都属于临时业务,并没有存量业务。可卫星车等应急通信车的成本又很高,出动一次就得花费上万。所以集团和公司都特别重视技术变现的问题,要我们探索能够产品化的转型业务,用创新的卫星技术提升竞争力。
记者:转型的进程还顺利吗?
蔡云斌:“一带一路”对邮轮经济和海洋需求的重视给转型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商机。现在我的工作就是一边策划转型项目,一边测试新技术的应用。2016年我们与宝山局合力开发邮轮市场的创新应用模式,提供基于IP卫星网络的海上通信系统业务解决方案,让邮轮上的每个游客都能持卡上网。邮轮业务目前已经应用到“辉煌号”上,以后也准备在更多邮轮上落地,将来还能应用到渔船、石油勘探、执法船上去,可以说是通往一片蓝海。这个项目也获得了2016年度上海电信创新奖团队一等奖。
打造人才梯队
每个行业的中流砥柱,都会思考后继有人的问题。除了按集团要求培养应急通信人才,开展培训授课和技能竞赛,蔡云斌也思索着如何为机动局培养一支能适应转型任务的人才梯队。
记者:负责应急通信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吗?
蔡云斌:作为管理层,我并不需要常常奔赴一线,但我依然是机动局总部里出差最多的。不仅是去集团开会汇报新项目的进展,很多时候是为了集团技能竞赛。我是集团级内训师,既有应急通信技术培训授课任务,还要承担集团应急通信岗位认证和技能竞赛试题组工作。每年竞赛规模不一,比如2015年第一场全国大赛在武汉举办,2017年则分为东、西部赛区在江苏宜兴开赛。
比赛内容上,有射频电缆接头、CDMA基站开通等,还有搭建野外生存帐篷这样的项目,一方面锻炼应急通信人才的技能提升,另一方面也让客户和媒体看到电信的风采。在这过程中我兼具双重角色:竞赛筹备者和上海赛队的指导。为了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确实会比较辛苦。去年比赛的时候下暴雨,积水很深,我和大家忙着把设备抬进抬出,闭幕式领奖都没有参加。不过这一点倒也习惯了,因为做好工作是最优先的,所以后来给我颁发应急通信竞赛特别贡献奖的时候,都觉得怪不好意思的。
记者:应急人才队伍是如何培养的?
蔡云斌:机动局下有三个分局,负责不同领域的工作。开展重大项目时,我会根据项目属性从不同的分局抽人,组成虚拟团队。因为涉及到的都是融合项目,将不同专业的人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培养他们“一专多能”。而且我抽调的大部分是新进的大学生,也是考虑到骨干队伍的延续性。以后我还打算让他们学做方案策划,培养新人的责任感,毕竟他们就是未来的技术骨干,需要提升更多的技能。
不再“吃老本”
作为重大转型项目的策划者,蔡云斌必须保证自己站在应急通信技术的最前沿。过去的所有成功经验在与时俱进的卫星科技面前,都是从零开始。因此他一边马不停蹄地汲取庞大的知识库,一边分析艰涩的技术难题。
记者:挑战过这么多重大转型项目,心里是什么感受?
蔡云斌:感觉到很大压力!什么都是新的,项目开始前要接触到很多跟前沿科技有关的东西,有些新名词就像在看天书一样,根本没法“吃老本”。如果不把它们搞清楚,你连问题都问不出来。做后端工作要考虑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对未来几年的发展都得有清醒的认识。就好比2014年我负责的南极通信项目,建成了全球首个3G基站,其中应用到的“应急通信卫星带宽压缩技术”早在2012年就开始铺垫了。所以技术条线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急不得。
记者:项目压力大,要顾虑的方面又这么多,都是怎样应对的?
蔡云斌:主要是靠自学。光想着等培训可不现实,我自己买了很多专业书,也借助电信网上大学。另外,每年的卫星通信学术大会、行业应用大会等我都会参加,这样才能了解业界最新的发展趋势。但即便如此,还是觉得再怎么摸索都不够,必须通过实际的工作来提高自己,吸取更多知识。我总是担心这个项目做好了,下一个还会这么顺利吗?不过说真的,一切都跟项目难度无关,只要花心思下去,找准用户的需求,难题总能攻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