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海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的海面上,看似平静的海水下隐藏着即将到来的惊人灾难,巴拿马籍油船“桑吉”号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号发生了碰撞,导致“桑吉”号全船失火。
灾难发生后,海军部队和海事局展开了紧急求援行动。海军派出的无人机在“桑吉”号上空盘旋,拍摄下了现场画面,可是这些画面却传不到海事局,开通紧急专线的任务迫在眉睫。
1月10日18:30,网运部收到相关部门的紧急需求,要求当晚紧急开通一条专线,用于将“桑吉”号失火现场的视频信号回传至相关部门用于救援指挥。
于是,一场持续10小时的紧急专线开通行动在零度的深夜打响了。
在零度的深夜,出发
1月10日,上海正值寒潮。收到相关部门紧急需求后,网运部立即行动,投入开通专用通信链路的紧急任务中。
“正常情况下,开通这样一条电路需要5个工作日。”网运部人员告诉记者。而实际上,当天开通电路仅花费了10个小时,这样的成果,与参与该项目的每一位人员的协力合作分不开。网运部资源中心、传输线路维护中心、政企客户服务支撑中心以及上海NOC、上海电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德律康分公司,都为此任务奋战到凌晨。
当天晚上接到任务后的半个小时,一个名叫“政企应急项目”的沟通群建立了,相关部门的人员均在线响应。面对如此紧急事件,网运部资源中心的工作人员迅速制定开通方案,在确定了海军基地和海事局基地两处均有电信光缆资源后,紧急实施了资源调度。
传输线路维护中心的许俊秋当时已下班回家,却突然接到了这个紧急通知,要求随时待命。方案确定之后,许俊秋立刻打车前往公司,原本坐地铁需要50分钟,这一次只花了15分钟,“要快点,再快点。”赶到办公室后,他和同事立刻着手准备开通电路所需要的工具,并落实设备和辅材。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换上了那件陪伴他工作许多次的工作服。
想要开通专线,共有四处地方需要配置,除了海军基地和海事局所在的位置之外,中间还有两处过路局也需要调度。以往,每一处的调度均由一组施工队完成,但是当天的情况根本不允许一组施工队去完成所有工作。传输线路维护中心和德律康分公司的施工人员兵分四组,每组三人,前往用户两端以及过路局施工。月凉如水,施工人员带好工具,深呼吸了几口,车载着他们快速赶往现场,“动作一定要快。”他们告诉自己。
一场持续10小时的奋战
虽然开通线路对于“身经百战”的施工人员来说,并不复杂,但是任务艰巨且时间短暂,每个人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光芯一一对接,光纤跳接的工作一点点地进行着。由于每一处过路局以及每一处用户端的光纤跳接工作并不是独立的,在工作期间,施工人员除了要做好自己手中的事情,还要与其他队友交流各地的不同情况,一起调试。23∶04,第一个过路局节点完成跳纤,42分钟后,第二个过路局节点完成跳纤……在凌晨2∶00左右,最后一处用户端也安装上了小光端机并联调成功。看着联调成功的提示,许俊秋很开心,忙碌了好几个小时,总算有了成果,回家之后还有时间睡一会。
可是,施工人员还没喘过气,又接到了一个重大通知。海军和海事局方面因为业务需要,紧急要求将原本的MSTB线路更换为其它线路,这意味之前所做的光缆跳接工作,全部推翻重来。来不及放松,来不及休息,也没有抱怨,一切又回到了接到通知时的原点。方案重新制定,施工人员在月色下继续与光纤相伴。
上海NOC的梁轶是当天的值班人员,凌晨3∶00左右,紧急变更的业务需求传到了他这里。时间紧迫,梁轶立刻协调工作人员在网管系统上对过路局以及用户端的数据进行重新配置。而另一边,许俊秋还在为新业务所需要的仪表以及2M线发愁,一开始没有准备这些东西,可是接下来的工作,这些却是必须的。幸好,他在用户这里找到了2M线,德律康的施工人员也紧急赶回去取其它所需材料。纵使突发情况不可避免,但一切工作都井然有序。
有了第一次的操作经验,第二次操作速度也快了许多。两个多小时之后,“滴滴”的提示声打破了黑夜里的寂静,在场的施工人员听到声音后情不自禁地笑了出来,电路测试成功了。至此,根据用户新的业务需求,全程链路成功开通。此时,距离接到任务仅过去了10个小时。
电路开通意味着电信的工作全部结束,但许俊秋和同事们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陪着用户进行设备对接工作。5∶45,显示器画面上终于出现了现场救援的视频,许俊秋和队友们这才放心地离开了现场。“上海电信好样的!”临走时,用户这句发自肺腑的称赞让队员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再过一会,他们又精神奕奕地出在现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