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自己“反应太慢”,偶尔有时间和儿子打打游戏,总是败下阵来。但在每一次技术变革来临时,他总是抢先一步,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来钻研难题。从窄带、ADSL宽带到光纤宽带,每一次网络技术大变革之时,他都能从中寻找到创新的灵感。他。就是2017年最新出炉的“上海工匠”周纪东。
■记者 章蔚玮
找出了干扰宽带上网的“元凶”
走进莘闵局周纪东的工作室,记者看到墙上是他搭建的室外光缆模型,地上摆放着他发明的装维小工具,书架上摆满了和装维相关的工具书。周纪东说自己没有时间好好整理,工作室太杂乱,不过这些发明背后发生的故事,他都记忆犹新。
2003年,ADSL宽带进入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家中。但当时,不断有用户反映新装宽带经常断网。一种观点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线路距离过长产生宽带不稳定”。但周纪东心里有着大大的问号,国外宽带技术运行多年,从未听说因为线路距离而产生问题,上海的宽带难道就不行?
为了寻找背后的答案,周纪东按1:1比例搭建了ADSL宽带模型,他发现不仅信号传输顺畅,线路图也堪称完美。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一位用户的报修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用户称,自家宽带经常断网,隔壁邻居家的宽带却很顺畅。而且从连接距离看,邻居家的线路距离比这位报修用户更远。这让周纪东坚信,线路距离的长短并不是导致网络不稳的“元凶”。
为了进一步找出原因,周纪东白天采集数据,下班后将数据导出。从线路长短、粗细、新旧,到电缆接头,他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对比。在采集了1000多组数据,搭建了100多种模型后,答案渐渐明朗。在窄带时期,运营商会在电缆接口处安装一组“线对”——即在主线边上加载一条小尾巴,专业称法是“桥接”,为的是可灵活调配线路资源。经过反复测试,周纪东发现,“桥接”可能是导致宽带不稳定的真正干扰源。之后,在北京邮电大学的两位教授的专业论证下,周纪东的结论最终得到证实,这种“串扰”的确会干扰宽带信号。
20元小发明打败了5万元的贵仪器
在周纪东的工作室内,随处可见各类造型奇特的小工具,有的像迷你版晾衣架,有的是被切割成数段的小钢管,别看这些小工具其貌不扬,却是解决难题的宝贝。
前不久,一位英国通信企业的人士专程来到周纪东工作室“取经”,学习中国先进的装维技术。这让周纪东想到十多年前,当时正从窄带拨号上网跨越到ADSL宽带上网,装维人员发现过去通过听拨号音判断故障的方法不灵了,而新的测试仪必须从英国引进,一个测试盒就得要5万元。
为了解决诊断难题,周纪东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半导体原理做了一个测试仪,检测人员根据小灯泡的明亮就能做出诊断,如果两个灯泡都不亮就是断路了,两个灯泡都亮则是短路了。这样的检测工具迅速普及开来,当时装维人员人手一个。据周纪东回忆,一个小测试盒成本不到20元。
一路走来,周纪东的发明创造成果有很多。比如去年他发明的“自承式皮光纤对接模块及对接操作法”,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将维修成本、维修时间降低到50%左右。目前,这项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
“我们的很多光纤维修技术都来自国外,国外的培训手册上没有说过的事情,不代表我们不可以去尝试。”周纪东说道。按照“国际惯例”,光纤的任何位置出问题都必须更换整条光纤,但这样做成本高、操作不便。周纪东就提出“补接技术”,通过他自创的补接工具就可实现“哪头需要换哪头”。
这套由周纪东发明的小工具成本价只有几十元,现在通过工作室手工制作,一周只能完成50套。周纪东希望能找到一家厂商批量生产工具,让更多装维工人能用上。
不断寻找创新灵感
非工作时间的周纪东爱好很多,喜欢摄影、钓鱼、弹吉他,他从不拒绝拥抱新生事物。他说,通信业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只有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与这个时代一起向前。
装维工作出身的周纪东学习过软件“编程”,由他和工作室成员共同建设的互联网平台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其中有提高莘闵装维管控坐席接听效率的微信应用,不增加坐席的情况下提高装维管控坐席受理效率;也有从2015年至今,他反复调试的“平安闵行管控平台”,通过最近两年来的优化,如今已是一套十分成熟的后台管控平台,针对公安对辖区内摄像头维护的需求,基本能在3个小时内响应完成。
周纪东告诉记者,最近他在家中和工作室内都装了智能摄像头,就是为了深入学习公司最近推出的智能组网业务,看看能不能从智能硬件中找到新的发明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