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有不服输的精神
1997年,9岁的汪嫕婷被热爱体育运动的父亲送到上海市静安区体校学习羽毛球,最初的想法仅仅只是学习一门体育技能,不曾想到这改变了她接下来十几年的生活状态。
体校的浓烈氛围熏染了汪嫕婷,她慢慢喜欢上了打羽毛球,11岁时,她转学到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经过一年的学习,2000年她考进了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这所学校堪称体育届的黄埔军校,曾走出了李连杰、吴京、林丹等知名人士。
来到什刹海学习,算是汪嫕婷职业生涯的正式开始,但是在这样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年龄偏小的她,在体能与技能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2003年前后,她参加一个青少年羽毛球比赛,结果成绩很不理想,这让她非常沮丧。可是性格倔强的她,就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她暗自发誓一定要证明自己,拿到一个冠军。
不久之后,全国运动会即将召开,组办方决定在少儿队里遴选3名队员参赛,依照规定需进行一个内部循环赛。汪嫕婷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她强化训炼,每天提前半小时就来到体育馆练习发球,正常的训练结束之后,她依旧独自摸索各项技术。这样的训练持续了近半年之久,她最终在循环赛中脱颖而出,争取到了参加全运会的名额。“那时我第一次觉得通过付出和努力证明了我自己。”汪嫕婷不无感慨地说。
从那之后,汪嫕婷的竞技状态越来越好,2005年,她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双打冠军,随后又获得了全国羽毛球冠军赛团体冠军,职业生涯充满了荣耀与精彩。
从羽毛球向互联网转型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2年,算起来,她在羽坛摸爬滚打已长达15年之久,那时的她对羽毛球可谓“又爱又恨”,爱是对这项运动的熟悉和喜爱,恨则是长期的训练比赛状态让她感到单调和倦怠。她不想一直这样重复下去,非常强烈地想要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体验不一样的生命旅途。
于是当年4月,她选择退役,并转向了当时已经火热的互联网,基础薄弱的她选择用读书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2012年9月,她报考了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缺乏基础知识的她,要硬啃《计算机基础与应用》《Java编程》《高等数学》等科目,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心意已决便也没有退路,她的方式很“原始”,但也很有效,就是多问多学多主动。
她常常浸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在网上听远程教育课程,或者向专业人士咨询请教。“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全然从羽毛球中抽离了出来,进入到一种完全迥异的状态,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汪嫕婷说。
2013年,她如愿考上北邮,而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她继续刻苦地钻研专业知识。她看到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与改变作用,她甚至想过,是否可将互联网和羽毛球相结合来做点事业,“希望日后我有机会实现这个想法。”
羽毛球将陪伴一生
2015年,汪嫕婷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来到上海电信电渠销售中心从事代理商的运营与管理工作,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不过作为曾经的羽毛球冠军,这项运动依旧是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目前,公司只要有羽毛球赛事,都由她来担任主教练。
今年5月,公司举办羽毛球比赛,作为市场联合的教练和队员,汪嫕婷扮演着核心角色,既做大家的指导同时也参与比赛,毫无悬念,市场联合最终夺得冠军;6月下旬,集团在南昌举办华东六省一市羽毛球大赛,汪嫕婷带团参加,同样获得冠军;接下去,她又将率队赴北京参加集团的总赛事。
“原以为我会放下羽毛球,但公司提供了很多打球的机会,现在看来这将成为我一辈子的陪伴。”汪嫕婷不无深情地说。
而这样一个专业的球员当然也少不了受同事们的“追捧”,每当部门内举办夏令营活动,汪嫕婷就会受邀参加,她也特别热心地给孩子们做指导。“虽然小孩子们很难教,但和他们接触很快乐,夏令营活动和羽毛球比赛,都让我重新找到一种运动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