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剑鸿,上海NOC数据网络维护分中心主任。1988年,19岁的浦剑鸿进入原上海市内电话局,从一名机务员做到值班长、室主任。2000年,浦剑鸿到网运部交换维护中心工作。2007年,上海NOC成立,浦剑鸿又成了NOC的“先锋军”。在此后的十年里,浦剑鸿在NOC的前后端部门都做过,他是同事们口中那个亲切的“阿浦”,也是把同事们拧成一股绳的“粘合剂”。
我是电信老员工了,我最享受的就是走进武胜大楼12楼的上海NOC数据网络维护分中心,可以感受到一股热火朝天的景象,三三两两的员工挤在一张办公桌上讨论工作,时不时传来争论声和噼噼啪啪的打字声。这样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工作时也充满了干劲。
给网络进行“换心手术”
我现在所在的数据网络维护中心,管辖的是电信的核心设备,城载网是电信的心脏,通俗地说,没有城载网,就不会有网络业务。我们就是要保证这颗“心脏”强有力地跳动,保证所有电信用户的网络通畅。
有员工说:“阿浦,你对网络的基础信息记得比一线维护人员还熟。”确实,我在电信工作将近30年了,对网络有一种敬畏感。
去年,城载网最大的四个核心节点进行割接,要把原本只有100G的出口流量扩充到400G,这个项目被称为“换心手术”。同时,这也是NOC数据网络维护分中心年度重点专项工作,如果换心手术有任何偏差,作为责任人的我不敢想象会产生什么后果。
我运用质量管理风险管控方法,和技术人员反复推敲完善割接计划中的关键风险点。这四个核心节点共进行了10次割接,最多的一次割接现场有七八十人,为了避免人多混乱的情况,我对细节非常注重,甚至现场两个岗位之间的通信方式我都要制定好,是用QQ还是微信还是电话,就怕产生疏漏。
割接持续了4个月,每次割接都是在深夜进行,持续六七个小时,在那段时间,我经历了好几个不眠之夜,离开割接现场后,就直接到单位上班。人到中年,一宿不睡,身体会有些“反馈”,但这次“换心手术”过程中没有故障,也没有用户申告,我觉得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带领同事从“幕后”到“台前”
2014年,我从政支中心来到数据网络维护分中心。当时,中心有40余位员工,但缺乏工作的冲劲。我分析原因发现,因为缺乏操作规范,所以大家为了不出错,就不敢做。于是,我梳理了各个条线的工作,每个指令操作时会发生什么情况都有章可循,这样,同事们就不会再畏手畏脚了。
我认为后端人员也要有担当,这种担当是指后端维护人员要勇敢地走到前端。这是因为以前用户的故障报修都要通过客户经理、线务员转达,通常会Copy大走样,既影响了修复流程,又影响了用户感知。如果能让我们直接和用户交流,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
当然,我也知道,有些后端人员觉得和用户打交道是件难事。因此,一开始,一旦有用户报障,我就陪着他们一起去现场。这是一道坎,但几次上门沟通之后,他们就跨过了这道坎,现在,不少后端人员已经不怵和用户沟通,和用户的沟通次数从2014年的个位数上升至2016年三位数,并换来了投诉的下降。
最艰苦的两个月
2015年上半年,有5位员工要参加集团B级人才考试,考试在外地,他们要出去一个多月。本来人手就紧,再加上这5个人都是骨干,有主任工程师、室主任,也有现在大家都熟悉的周学明,他们这一走,一定会给其他同事带来很大的压力,更何况我们从事的是7×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维护工作。
但是,我想,这个苦只是暂时的,如果他们学有所成,不仅对他们个人,也会给中心的发展带来好处。在我记忆中,那是最苦的两个月,不仅是我,几乎所有的同事准时下班就别提了,七八点下班已经算早的,碰到有紧急任务,那一定是要熬夜的。所幸,最终这5位员工都如愿成了集团B级人才。
近两年,陆续有新进员工到我们这里,对于青年员工的培养,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他们多做。今年3月网运部牵头组织网络安全月活动,成立了8个专项小组,其中4个专项小组由这里承担,我让3位新进员工全部参与专项小组,并由B级人才带教。当时,有的员工进来半年还不到,但就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他们现在都可以独立当班了。
记者手记:最喜欢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
没有豪华的装修,没有宽敞的空间,办公室里是挤得满满当当的工位,而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放着两张单人床,储物柜就是这间休息室和办公室的隔断,少不了的,还有床头的电话,作为网络维护人员,就是要随时准备着。浦剑鸿作为数据网络维护分中心的主任,并没有单独的办公室,他的办公室里有员工在讨论,会议室也被占了,采访就在休息室里进行。
浦剑鸿说,现在的办公室才有办公室的氛围,员工们把这份工作当成事业,整个团队充满了正能量。
这也是员工们的感受,在阿浦的带领下,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马上找到指导和支撑,并且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流程也更加顺畅了。“就是这样带起了我们的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