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5G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前景展望
(一)5G 对经济产出的贡献
从产出规模看, 2030 年 5G 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 6.3 万亿和 10.6 万亿元。在直接产出方面,按照2020 年 5G 正式商用算起,预计当年将带动约 4840 亿元的直接产出,2025 年、2030 年将分别增长到 3.3 万亿、6.3 万亿元,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9%。在间接产出方面,2020年、2025 年和 2030 年,5G 将分别带动 1.2 万亿、6.3 万亿和 10.6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24%。
从产出结构看,拉动产出增长的动力随 5G 商用进程的深化而相继转换。在 5G 商用初期,运营商大规模开展网络建设,5G 网络设备投资带来的设备制造商收入将成为 5G 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预计 2020 年,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收入合计约 4500 亿元,占直接经济总产出的 94%。在 5G商用中期,来自用户和其他行业的终端设备支出和电信服务支出持续增长,预计到 2025 年,上述两项支出分别为 1.4 万亿和 0.7 万亿元,占到直接经济总产出的 64%。在 5G 商用中后期,互联网企业与 5G 相关的信息服务收入增长显著,成为直接产出的主要来源,预计 2030 年,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达到 2.6 万亿元,占直接经济总产出的 42%。
从设备环节看,5G 商用中后期各垂直行业将成为网络设备支出主要力量。在 5G 商用初期,运营商开展 5G 网络大规模建设,预计 2020 年,电信运营商在 5G 网络设备上的投资超过 2200 亿元,各行业在 5G 设备方面的支出超过 540 亿元。随着网络部署持续完善,运营商网络设备支出预计自2024 年起将开始回落。同时随着 5G 向垂直行业应用的渗透融合,各行业在 5G 设备上的支出将稳步增长,成为带动相关设备制造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力量。2030 年,预计各行业各领域在 5G 设备上的支出超过 5200 亿元,在设备制造企业总收入中的占比接近 69%。
(二)5G 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
5G 的发展将直接带来电信运营业、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增长,进而对 GDP 增长产生直接贡献,并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放大 5G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即间接带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创造更多的经济增加值。在测算 5G 对经济增加值贡献时,需要将 5G 对总产出的贡献转换为增加值口径。按照 2012 年国家投入产出表,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增加值率为 5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加值率为 35%,通信设备行业的增加值率为 16%,全社会各行业增加值率的平均值为 31%。由以上各部门的增加值率参数乘以对应部门的总产出贡献,加总得到 5G 拉动的经济增加值。
2030年预计5G直接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约3万亿元。2020年, 预计 5G 将创造约 920 亿元的 GDP,这部分贡献主要来自于 5G 网络建设初期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设备支出。2025年,预计 5G 将拉动经济增加值约 1.1 万亿元,对当年 GDP增长的贡献率1为 3.2%,主要来自于用户购买移动终端、流量消费及各类信息服务的支出。2030 年,预计 5G 对经济增加值的直接贡献将超过 2.9 万亿元,对当年 GDP 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 5.8%,这主要来自于用户购买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支出、各垂直行业的网络设备投资和流量消费支出等。十年间,5G 直接创造 GDP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 41%。
2030 年 5G 间接拉动的 GDP 将达到 3.6 万亿元。按照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测算,2020 年,5G 间接拉动 GDP 增长将超过 4190 亿元;2025 年,间接拉动的 GDP 将达到 2.1 万亿元;2030 年,5G 间接拉动的 GDP 将进一步增长到 3.6 万亿元。十年间,5G 间接拉动 GDP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4%。
十年间,5G 拉动 GDP 增长的关键动力依次更迭。5G的部署将对几乎所有经济部门产生积极影响,预计 2020 年拉动 GDP 增长的动力是电信运营商的 5G 网络投资和各类用户的终端购置支出,所产生的 GDP 约 740 亿元,占当年 5G对 GDP 总贡献的 80%。随着 5G 的广泛普及应用,5G 相关服务的 GDP 带动效应将显著超越 5G 相关制造环节的 GDP带动效应,预计 2030 年,电信运营商流量收入所产生的 GDP约 9000 亿元,占当年 5G 对 GDP 总贡献的 31%,各类信息服务商提供信息服务将产生约 1.7 万亿元的 GDP,占当年 5G对 GDP 总贡献的 58%。
(三)5G 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5G 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将提升企业产出效率,削减社会原有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又将创造大量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就业机会,还将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间接就业。在测算 5G对就业的贡献时,需要依据各行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进行计算。按照 2012 年投入产出表及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均增加值劳产率为53万元/人,通信设备行业人均增加值劳产率为21.5万元/人,全社会平均增加值劳产率为 7 万元/人。用各行业增加值产出除以对应的人均增加值劳动生产率,即得到 5G创造的就业机会。
2030 年 5G 将创造 800 多万就业机会。据估计,2020 年5G 正式商用将直接为社会创造约 54 万个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 5G 相关设备制造创造的就业机会。随着 5G 应用范围的扩展与应用领域的深化,2025 年,5G 将提供约 350 万个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 5G 相关设备制造和电信运营环节创造的就业机会。2030 年,5G 将带动超过 800 万人就业,主要来自于电信运营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
5G 对就业的间接贡献具有倍增效应。5G 通过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间接带动 GDP 增长,从而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2020 年 5G 将间接带动约 130 万人就业,是其直接提供的就业机会的 2.5 倍;2030 年预计 5G 将间接提供约 1150万个就业机会,约是直接就业机会的 1.4 倍,较 2020 年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从 2020 到 2030 年,5G 总产出结构中,电信运营收入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收入的占比越来越高,而这些部门对就业的间接拉动能力较低,导致间接就业机会增长日趋放缓,相对于直接就业机会的倍数有所下降。
5G 设备制造和信息服务环节的就业带动作用凸显。5G技术、产品在各个行业的广泛渗透应用,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成为稳定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2020 年在 5G 建设初期,预计设备制造商将直接带动约 51 万人就业,占 5G 带动总就业人数的 94%。2025 年,随着 5G 的广泛应用,移动终端逐渐普及,带动相关信息服务快速发展,预计设备制造商将直接带动约 180 万人就业,占带动总就业人数的 52%,同时信息服务商的就业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预计将直接带动约 90万人就业,占总带动就业人数的 27%。2030 年 5G 的经济社会带动效应充分显现,信息服务的就业带动效应超过设备制造,预计信息服务商将创造约 320 万个就业岗位,占总带动就业人数的 41%,设备制造商将带动约 310 万人就业,占总带动就业人数的 38%。
四、充分释放 5G 发展潜能的相关举措建议
当前,5G 正处于技术标准形成的关键阶段,全球主要国家和运营商相继启动 5G 试验,纷纷出台战略计划开展产业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我国也在积极推进 5G 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5G 技术研发试验、国际标准化支撑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充分释放 5G 发展潜能,并依托 5G 先导优势加速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而提升我国在 5G 领域的综合实力,建议紧紧把握 5G 发展窗口,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加快 5G 产业化进程,强化国际合作共赢,超前部署网络基础设施,积极营造创新生态环境,大力推动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应用。
(一)把握发展窗口,加快产业化进程
在近期明确拟在 3300-3600MHz 和 4800-5000MHz 两个频段部署 5G 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制定 5G 频率中长期规划。依托国际电信联盟(ITU),积极沟通协调,力争形成更多 5G统一频段。加大 5G 研发和创新支持力度,加快突破 5G 核心芯片、高频器件和虚拟化平台等关键环节。支持 5G 及其增强技术发展与产业生态培育。加速推进 5G 的外场试验,促进性能验证与产品成熟。研究提出符合 5G 发展需求的牌照方案,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强国际合作,共享全球发展红利
积极参与 ITU、3GPP 等国际组织的相关活动,加强沟通,打造国际化 5G 试验平台,促进 5G 标准全球统一。加强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交流,在技术标准规范、网络互联互通、应用创新发展、频谱资源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 5G 产业生态。把握“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机遇,积极培育国内企业国际合作意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国内企业 5G 技术、产品、应用与服务走出去。
(三)加强超前谋划,构筑网络基础设施
加强统筹指导和规划引领,有序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 5G 网络与 4G 网络的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县城和乡镇的连续覆盖以及农村热点区域的有效覆盖,改善流量密集地区用户使用体验。进一步加强网络的共建共享,完善异网漫游相关政策,努力建成覆盖完善、质量稳定、资源节约的 5G网络。推进骨干网和接入网的同步提速,加强互联互通,提升网络整体质量。持续推动普遍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带动地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四)营造创新环境,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政策壁垒,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鼓励支持多元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培育壮大 5G相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 5G 产业生态加快壮大。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励企业增加 5G 研发投入,积极拓展 5G 业务应用领域。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依托 IMT-2020(5G)推进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等行业平台,统筹科研机构、高校、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互联网企业和行业企业等产学研用力量,协同开展5G 技术研究、标准研制、设备开发与行业应用。加快推动5G 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等垂直行业应用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