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当黄浦江畔和时代广场的巨幅广告被“千兆之城,兆耀上海”的字样点亮,当《千兆之城Ⅱ:全球唱响》再次唱响申城,当“千兆第一城庆典”成为上海通信业界的一大盛事的时候……
“不仅仅是千兆之城,在政务云、平安城市、VoLTE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和项目的背后,当外界看到上海电信的重大发布,当所有人举起香槟庆祝的时候。”公司网络发展部总经理杨炳丰说,千万不要忘了每个项目团队前期的规划思考和后期的艰苦落地实施,正是这些“未雨绸缪式”的工作换来了上海电信在技术和业务上领先的每一步。
杨炳丰认为,网发部的使命就是要将公司的多方资源组织好,形成合力、能力,为公司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成为公司发展可依仗的依托,并发展演进出差异化竞争所依赖的最核心能力。
为政务云备足“弹药”
时间回到2016年4月,杨炳丰刚刚来到网发部任职两个月,“我们花了两周时间研究、讨论和决策,决定立即开启面向本市所有区局和所有行政区的vDC建设。”杨炳丰说,“之所以非常着急启动项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判断——时间来不及了!”
当时的情况是,区局的机房资源已经快耗光了,如果再不开始资源建设,那么面对未来的云计算市场,公司将会措手不及。于是,网发部立即牵头,协同网运、安保、法务、设计单位、园区等前后端多个部门成立项目组,开列任务清单,扩电、机房承重改造等多项工作、多头并进同步启动。
网发部当时明确提出了“让每个区局在每个行政区都拥有面向客户的vDC”设想。“在该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得到了马益民总经理、雷宇副总经理等公司领导的指导和大力帮助,他们亲自与相关部门沟通,保障了资源的到位。”杨炳丰说。
事实证明,网发部的判断是正确的。当2017年下半年政务云需求开始涌现,并在2018年全面开花的时候,上海电信已经在网络和计算资源上做足了准备,成为有备而来的政务云服务提供商,这也让公司各部门和区局在业务竞争中获得了宝贵的差异化优势。
今天的能力,昨天的储备
为政务云谋划的vDC项目,仅仅是网发部众多战略布局中的一个。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网发部就像是足球队里的中场队员,要做好中场组织,协调整支球队的运转,虽然不是球队进攻的终结者,但却是重要的发动机。
杨炳丰认为,从区域市场的博弈优势到同城竞争的步步领先,甚至全国、全行业的领先,都离不开公司提前对行业以及自身发展趋势的准确预判,通过对公司资源和能力的整合以及规划建设中的能力供给,保证每一步发展资源的充足和完善。
还是2016年,那一年宽带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开放,运营商之间博弈不断升级,何时下决心完成上海市的千兆覆盖成为摆上案头的新课题。当时,资金实力雄厚的异网运营商已经蠢蠢欲动,“再不动,我们就晚了!”杨炳丰说,这对当时的网络能力是一次很大的升级和改造,市场、网运、IT、客服、区局等多个部门都积极参与进来,以周为单位全力推进,直到今天,千兆之城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
除了政务云和千兆之城,OTN传输网建设、800M重耕、SDN网关等工作都是提前两三年就开始布局并推进的。如今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上海电信拥有全球最大的OTN城域传输网;SDN网关是由上海电信独立自主研发、中国电信独家商用的下一代智能网络产品,即便在全球运营商范围内,该产品也保持技术领先;而在中国电信集团内率先展开的800M重耕工作,则为集团在中心城区开展此项工作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为当下的VoLTE业务起到了重要的能力托底作用。
“上述每项工作,我们都提前1年半到2年启动,有的甚至在3-4年前就开始谋划,网发部将公司散落在各个地方的能力组合起来,形成一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的能力供给。”杨炳丰说。
拥抱未来、拥抱转型
网络重构、云化、互联网化,目前公司和网发部正在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满足当前发展需求,更是面向未来的,这意味公司在业务模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需要有所变化,公司能够通过这样的转型和重构,彻底摆脱管道经营的老路,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刷出存在感、发挥出自身价值,进一步拉开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例如,在SDN网关身上就体现了从网关基础能力到云平台、再到互联网应用广泛接入的价值升级。这个转变在用户身上体现为,用户只要通过手机App就能随时实现为游戏加速、监控孩子上网、防止他人蹭网等增值应用;而互联网合作伙伴也能在SDN网关这个平台上,借助SDK和API接口发布自己的产品和应用,获取自己的价值,与运营商实现双赢。“运营商在这个产业链条中扮演着平台的关键角色,为产业合作伙伴提供价值,这彻底改变了运营商固有的位置,是运营商宽带智能化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杨炳丰说。
未来,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应用和服务都将越来越互联网化和软件化。“你能想象吗?我们的专线用户只要在手机App上简单操作即可随时调换专线,实现更低时延,而在过去这可能需要花上1个月的时间。”杨炳丰说,这些变革都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很快我们坚守了几十年的固定电话网络也将迎来软件化时代,转型真真切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杨炳丰呼吁,业务和价值模式的变化所对应的是对公司内部一系列流程、规则、管控模式的转变,而更关键的是,人的观念也要跟着变化,不管前端、后端、综合等员工都应该拥有一颗拥抱转型的心。“我们要试着从客户角度来看问题,拥抱互联网化,围绕客户需求打造产品、服务、运维、运营等一整套新型能力。”杨炳丰说:“转型就在身边,务必主动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