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难想象,打电话这么容易的一件事,在40年前却是超级大难题,“电话装不上、打不通、听不清”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来,电信业大发展迈开了步伐。40年间,经过一代一代电信人的努力,经历了一代一代技术的升级,通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打电话越来越容易,生活也越来越智慧。
回眸这40年间电话技术的发展,纵横制和TDM程控交换技术不得不提及,虽然它们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们的故事不能被忘却。
纵横制:
那时以为,学了纵横制就能干一辈子
口述者:钱晓文
人物简介:1982年参加工作,曾任当时上海唯一的纵横制万门局——和田局机房机务长。现任公司市场部高级督导、副总经理。
在改革开放前,上海电话网使用的是步进制、旋转制技术。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提升,这种沿用了几十年的老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纵横制电话交换设备投入使用,局部改善了上海电话的服务水平。
在“远东第一局”工作
纵横制交换设备是由一些纵棒、横棒和电磁装置构成,通过电磁装置的电流产生吸力,可吸动相关的纵棒和横棒动作,使得纵棒和横棒在某个交叉点接触,从而实现接线的工作。
我是1982年8月参加工作的,一开始接触的就是纵横制,当时我在桃浦机房,规模不大,大概只有1000门电话。1986年我到了和田局机房,之后做了几年机务长。每个机房都有编号,和田局机房的编号是62,还有甘泉机房是61号,汾阳机房是31号,这些到现在都记得牢牢的。当时,和田局62机房称得上是远东最大纵横制机房,实打实容纳了1万门电话,另外还有汇接机架,宝山、嘉定等地方的电话都是通过和田局机房出去的。
那个时候,电话供需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我记得和田局机房一开始容纳4000门电话,后来扩容加了2000门,也很快用完,然后不断增加直到万门电话。
和田局大楼有7层,纵横制机房占了4层整整一个楼面,面积应该有1000平方米左右,纵横制的设备有3米多高、体积很大很占面积。
每天不停地修故障
虽然纵横制比步进制、旋转制要先进,但是纵横制交换设备也是毛病不断,线圈的吸力差一点,指针的钢材材质差一点,都会出现问题。而且,设备出了故障必须要机务长、机务员自己解决,把它修好,没有厂商人士来协助。所以那时的机务长和骨干基本上都是技术能手,能修设备排除故障,吃的是技术饭。所以,在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师傅就和我说,学好纵横制这个技术,你就能在电信干一辈子。
那时候大家很辛苦。每天技术人员都背着小包,里面有线路测试工具、电筒等,在1000多平米的机房内来回走动进行巡查。一旦听到告警声、看到告警灯,就要赶紧奔过去。最怕的是蓝灯亮起来,那就表示主要设备有问题,心里会咯噔一下,还有红色的灯,这表示电源有问题,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故障。
修故障时,技术人员要么趴在地上看图纸,要么是在爬上爬下。技术人员离不开图纸,纵横制设备有几十张图纸,修相应的故障就要看相应的图纸,找出可能的故障点在哪里。这些交换设备有三米多高,要修的话必须要踩着梯子上去。在维修的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电烙铁进行焊接,将线接起来,一不小心就会烫到手。
那时没有什么微信运动记步,如果有,每个机务员每天肯定都要走好几万步,你想当时机务长、机务员每天不是在巡检,就是在爬上爬下,步数能少得了吗?
七天七夜不着家
有一年,邮电部到各个地方检查电话网络质量,查看线路是否畅通。当时,在上海抽到的就是我们和田局机房。
为了体现上海的水平,整整一个星期,我们都没有回家,七天七夜连轴转。当时的工作状态是,早上8点起来上班,下午5点下班,但下班并不是说回家,而是继续呆在单位里,吃完晚饭后就赶紧去睡觉,睡到晚上10点起来,继续干活,直到第二天凌晨5点钟休息,睡两三个小时后8点钟又起来。那时真的像打仗,到了点,睡不着也要睡,不然没力气干好后面活。
每天工作差不多16个小时,因为白天有白天的活,晚上我们要看图纸,进行大联测,测试各个方向的线路是否畅通,如果不通要赶紧找到原因并排除故障。付出是值得的,当时在邮电部检查中,我们获得满分,维护了上海电话人的荣誉。
在电话号码六升七的时候也是如此,经常加班,要退掉老设备,要对电路进行改造。六升七工作的首次联网演习,就是在和田路局开始的,大家都是在夜间进行拨打测试和捕捉障碍漏洞,之后经历了很多次演练,成功进行了一次全网试割接,终于在1989年11月正式割接成功,上海进入了七位电话号码的时代。
而到80年代后期,上海不再发展纵横制交换设备,程控电话逐渐成为主角。
程控交换 :
“老朋友”告别了,却还在心里
口述者:孙文斌
人物简介:1993年参加工作,曾任曹杨局机房机务长,也是最后一批机务长。现任西区局维护中心运维综合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电话通信的需求呈现出井喷状态,为了满足需求,需要超常规扩大电话交换机容量、提高设备的技术层次。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程控交换技术上马,这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时期的上海电话大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结缘程控交换
1986年11月,泰兴路局4000门S-1240程控交换机安装竣工并联网使用,这是上海首次在现网使用的程控交换设备。1988年2月,曹杨局第一个开通使用日本富士通生产的F-150型程控交换机1万门。
1993年,从邮电中专毕业后,我进入的就是曹杨局。当时,纵横制交换设备还没有完全退掉,在曹杨局大楼3层,整层都是局号为254的纵横制机房,大概容纳5000门电话。局号为257的程控交换机房是在2楼,电话容量1万门,之后在2楼又建了局号243的程控机房,电话容量进一步提升。后来,这里的纵横制机房退掉了,一部分面积用作数据机房。
相比纵横制设备,程控交换设备小很多,而且是计算机操控的。那时,我们手边都有一本厚厚的命令手册,常用的操作命令都能记住,但是复杂的命令操作则需要翻手册。
和纵横制机房里机务长、机务员需要频繁修理故障所不同,程控机房内设备出故障的几率小很多,但是我们也同样忙碌。当时正处电话大发展时期,申请办理电话业务的用户很多,我们要为用户开通业务。
经历“七升八”
随着电话业务的快速发展,电信的局站越开越多,需要抽调一些骨干去支撑新局站工作。大概是在1995年,我们的老机务长调走了,另外有两三名老师傅也被调去附近新开的白玉路局站和华师大局站,所以老机务长当时就推荐了我接任机务长。
也正是在1995年,上海进行了电话号码七位升八位的行动。这是因为当时电话业务发展相当快,七位号码资源面临枯竭的风险,不够用。而升到八位后,实际可用的电话号码资源就比原来多很多,差不多有10倍,从根本上解决码号资源不足的问题。
电话号码七升八涉及到的工作很多,升位之后,各个局站都要进行拨打测试,我们也是如此,要拨打全上海所有局站的电话、客服号码等等,都要拨打一遍,看看线路是否正常,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与此同时,程控交换基本上“一统天下”,除了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服务,还能提供呼叫等待、电话会议,甚至闹钟服务,到了时间电话会响起来。程控交换技术能比纵横制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新业务。
告别TDM,拥抱云时代
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公司内部的架构进行了调整,区局成立了维护中心,负责网络管理、系统监控、业务处理等等。原来,机房都是分局自己维护,调整之后维护工作基本是由区局维护中心承担,人员得以复用,效率得到提升。
也正是这一年,我离开了曹杨局机房,调到西区局维护中心交换组,还是从事F-150程控交换机的维护,后来我也担任过F-150组的组长。
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业务类型更加丰富,我和F-150渐行渐远,先是从事NGN下一代网络,它的设备集成度更高、效率更高,再后来光网来了、IMS来了!IMS可以为更多用户提供丰富的语音、视频、数据融合业务,是更加先进的网络技术。现在我是和ICT业务、行业信息化业务打交道,比如说为云机房提供维护。
去年9月底,西区局举行了TDM下电退网仪式。我也在现场,说实话,心中百感交集,毕竟参加工作之初就是做程控交换,十多年相处,自然是有深厚感情的。
在下电退网仪式上,我将一把程控机房的“钥匙”传递给新进来的大学生,这是一种精神传递,记住TDM情节,也要有面向未来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