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不仅是国内通信业,乃至在全球通信业发展历程中,都是值得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上海电信宣布完成“千兆光网”建设计划,千兆能力覆盖用户规模达到千万级。这一天,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有了新的代名词,“千兆第一城”!
2016年10月,在正式启动千兆宽带规模推广计划之时,上海电信向外界许下了“小目标”:三年内实现全城千兆。如今,只用了两年多时间,这一目标就已达成。
上海电信又一次领先,刷新的不仅是上海的速度,也是世界的速度。又一次领先,是因为公司以前瞻性引领宽带发展,前后端人员辛勤付出不断攻克难关,让“千兆第一城”从计划书中方案变成了眼前的现实。
早早迈出步伐领先是每一步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上海电信的前瞻性,使其在宽带业务发展过程中不断取得领先。
2009年,当时是铜缆宽带“雄霸天下”,用户家中普遍使用2M、4M宽带。这个时候,上海电信在国内率先开启了光进铜退、光纤到户的征程,全面推进光纤化网络建设,实行家庭宽带光纤接入。经过历次网络升级,上海电信建成覆盖全市的光纤接入网络。
当时,光纤主要有两种接入网技术,EPON和GPON,上海电信选择了EPON。其实,很多国内外运营商都在用GPON,而且厂商们也在“鼓动”电信用GPON。GPON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相比EPON,它的产业成熟度落后。排除外部的干扰和“诱惑”,公司选择走EPON路线,来建设FTTH光网。
建设FTTH光网宽带,上海电信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领了国内宽带的发展潮流。现如今,光纤到户(FTTH)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我国全面迈入光纤时代,光纤宽带用户占比在世界居首。
率先引领FTTH光纤宽带发展潮流后,上海电信继续奔跑。当人们还习惯于10M、20M上网之时,上海电信在EPON技术的基础上,开始了对千兆宽带接入技术10G-EPON的研究。经过两三年对对称10G-EPON技术的研究和试验,验证了局端和终端设备的平滑升级割接方案的可行性,并打通业务开通、终端运维流程,为现在千兆宽带规模商用和广泛覆盖夯实基础。
现在来看,对称10G-EPON是最成熟、最先进的接入技术,其带宽和技术成熟度领先于其他技术制式。
“我们千兆技术的领先性,体现在互通性、共享性、对称性、平滑性等方面。”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军说道。
比如说平滑性,因为前期已经建成覆盖全市的FTTH网络,此次在建设千兆光网时,不再需要重新铺设光纤网络,只需在电信局端部署对称10G-EPON,将网络接口从千兆/万兆升级为万兆/十万兆,同时扩容相应的城域网设备能力,这也是上海电信能完成千万用户覆盖,全面商用的坚实基础。
在推进城市光网、千兆光网建设的过程中,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所获的一长串荣誉就是缩影: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牵头完成15项国际国内标准及3项地方标准、拥有发明专利28项……在今年3月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电信“基于对称10G-EPON的FTTH千兆宽带城市技术创新与规模部署”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项“前无古人”的“超级工程”
从EPON到10G-EPON,从城市光网到千兆光网,技术层面可以平滑演进,不需要重新铺设光纤,但是实施难度和复杂程度不容小觑。
这是项前所未有的超级工程,上海电信是对全市范围内的FTTH(光纤到户)网络进行升级,从而建成千兆光网。目前现有的进行10G-PON千兆网络建设的其他运营商,要么FTTH用户基数小,要么刚刚启动,上海电信做的是“前无古人”的事情。
最终,上海电信完成了这一超级工程,在两年时间里,完成了全新、超大规模接入网和城域网的协同建设,完成了500个机房施工、近万台设备测试、超过20万端口建设与割接,实现了500万在网用户迁移。
过程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是被建设者一一踩在脚下。
2016年,因为千兆网络覆盖的小区数量较少,所以,仅需在接入网层面“动手术”就可以达成目标。而进入2017年,随着覆盖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城域网带来很大压力。“原来的城域网,很多端口都是百兆的接口,无法满足要求,城域网需要从上到下来个兜底翻。”网发部网络规划处副处长吴飞说道。
将整体城域网来个兜底翻,将百兆端口全部升级至万兆或十万兆,相当于在原有的百兆网络基础上重新建立一套千兆网络,难度可想而知。那段时间,公司相关部门人员每周都聚在一起讨论,几十项任务排成表,紧盯着每项任务的推进,碰到问题及时解决。
比如在城域网改造过程中,就碰到了“住房紧张”的问题。城域网改造无法采取“休克疗法”,将旧设备停掉后直接上新设备。“机房如同是设备的‘住房’,新旧两张城域网要同时运行,所以机房内不仅有旧设备,还要把新设备搬进去。”吴飞说。如此一来,不仅机房内更加拥挤,更要命的是,用电、承重等都成了问题。机房用电和家庭用电完全两样,想要扩容并非易事,而随着设备数量的增加,楼板是否能承受住越来越多设备的重量,也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建设人员顶住压力,采取了各种方法,提前实施好相关配套项目,对资源进行排摸梳理,对每个机房都制定针对性方案,确保千兆光网建设不受影响。
为了保证网络质量,所有新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要在现网进行小范围测试,通过后才能正式使用,工作量也非常庞大,技术人员加班加点连轴转,保证了投入使用的新设备质量杠杠的。
800多天,每天凌晨都有一线人员在割接
新的网络建好,事情只完成一半,因为还要进行网络割接,将用户从老的网络迁移到新的网络上。本身,这项工作的难度就很高,何况,还要在用户几乎无感知的情况下完成迁移,难度系数成倍提升。而上海电信做到了,为此,在800多个日子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每一天的凌晨,都有一线人员在进行网络割接。
建设千兆光网,将信息公路从原来的单车道变成十车道。或者说这是“马路扩建”工程,将用户家门前的马路都“翻了一遍”,关键是,这还不能影响用户的正常出行。
为保证用户服务不受影响,上海电信在进行用户迁移前,专门制作了IT系统和现场操作的规范,以标准化的割接要求实施用户迁移。“为了将对用户的影响降至最低,割接工作都是在凌晨进行的。在800多天的日子里,每天的0点到6点,都有员工奋斗在割接第一线。在高峰期,差不多每天要割接二三十个小区。”网运部传输和接入处陈溶冰说道。
割接并非简单的一拆一接,它涉及到割接前、割接中、割接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大意不得。比如在割接前阶段,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清理完在途单。所谓在途单,是指还没有处理完成的用户订单,比如即将对某小区进行千兆宽带割接,但是小区内有用户提交了宽带移机订单,那么这个订单需要在割接前处理完成。这个时候需要及时和用户沟通,看能不能提前让施工人员上门。
进入割接中阶段,公司会提前通过各种途径通知用户,并且要在实际割接过程中将断网时间降至最低值。完成割接后,后续还要观察用户家中的网络情况,如果有新的问题发生要及时解决。
为了推动网络割接顺利进行,网运部牵头集全公司之力,包括网发、采购、NOC、区局、合作厂商建设和维护条线在内的共计500多人,日夜奋战,共升级超过3000台10G PON设备,20多万个PON口,平均每天需要对超过1万线的宽带用户进行升级迁移工作。
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投诉指标,还是用户感知指标,上海电信做到了用户无感知的升级工作。在润物细无声中,用户门前的“道路”大大拓宽,家庭上网进入了G速时代,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综合服务能级也得到一进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