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数千位寻呼员的代表,“寻呼姐姐”卜雯倩今年十一登上央视一套国庆特别节目,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公司员工之间的美谈。
寻呼员,是一个已经消失的职业,虽然我们还记得她们动听的声音,然而她们的故事却尘封于那些年的话房中。今天,让我们随两位寻呼台的老领导、老员工,一起走进上世纪90年代的话房,来到那批可爱的“寻呼姐姐”身边。
口述者:张宁燕
简历:部队转业后就扎根寻呼事业,时任国脉公司话务部副主任,是寻呼员小姐妹们的大家长,被戏称为“张司令”。现退休。
口述者:雷秀华
简历: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批寻呼员,随后成长为国脉公司126台话务长,是话务员姐妹们身边的大姐姐,提起那些年话房里的故事,谁也没有她清楚。现退休。
在开始话房里的故事前,时间先回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83年,上海寻呼业是如何起步的,还得从这个故事说起。
那年,香港商人黄金富提着公文包敲开了时任上海邮电管理局总工程师袁华的办公室大门,他向袁华演示了音响寻呼机的功能,并希望通过邮电管理局寻找一家单位合作发展寻呼机业务。婉言谢绝港商之后,看到机遇的袁华找到时任无线处处长的樊松林,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就这样中国第一家无线寻呼中心在上海诞生了。
诞生在2.6平方米的走廊里
1983年,上海第一个寻呼信号从华侨商店的一间盥洗室走廊内发出,那时仅有一个寻呼坐席,面积只有2.6平方米,服务30多个用户。随后的第二年,国内第一家无线寻呼台创立,地点设在锦江饭店一个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面积大了,但也仅有15平方米,第一批话务员有7人,这7名元老后来被寻呼台的小姐妹们亲切地称为“大姐”“二姐”……虽然资金少、条件差,但话务员并没有觉得苦,因为当时就算公司正副总经理也只能挤在6平方米的阁楼里办公。
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批话务员可谓来自邮电系统的五湖四海,海缆公司、设备三厂、无线处、电报局等部门的小姐妹们陆续来到当时的上海邮电通信开发服务公司报到。当时,“寻呼小姐”被认为是一个业务新、待遇好,甚至有点前卫的工种,各个部门的年轻女孩“削尖脑袋”争着来到这个吃香的单位。
从这点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的人们已经很有开拓创新意识和闯一闯的精神,她们敢于抛弃过去相对稳定的工作,迎接更具挑战性的新事物。
开始的时候,发展用户销售BP机并不容易,公司常常需要发动全员向自己的亲戚朋友推荐机器,记得当时每卖出一台BP机,寻呼员可以提成5毛钱。
80年代末的时候,上海市民中不少人已经知道BP机这种通信设备的存在,但仍没有一个人能预想到90年代寻呼业的大红大紫。
3000个寻呼小姐挤爆话房
到了1990年,话房里的寻呼小姐人数已经多达200多人,上海的寻呼市场悄悄来到爆发前夜。
上海寻呼业真正红火起来始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也正是那年,上海国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完成了中国寻呼业同时也是通信业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步。
那时候,寻呼业的常规发展已经满足不了市民高涨的购机入网需求,和装固定电话一样,申请BP机,老百姓也得排队等待。销售BP机的营业部已经忙不过来,经常从寻呼话房里调人支援销售工作。
之后的数年中,上海寻呼业发展越来越快,话房一个接一个被“开出来”。当时寻呼小姐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职位,90年代中期就可以拿到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很受当时的年轻女孩子向往。
那时候,寻呼台负责人总是马不停蹄地招聘人手,而在每周的人才市场上,招聘寻呼小姐的柜台前也总是人满为患,甚至被挤爆;而寻呼台也很挑剔,个人素质、长相等各种因素都要挑,能被选中的应聘者绝对算得上“白富美”。
1997至1998年间,上海寻呼业迎来最高峰,最多时寻呼坐席数量达到600个,邮政大厦、长安大厦、平凉分局、汾阳分局等多个话房人员爆棚,顶峰期寻呼小姐数量高达3000人。
截至1995年11月,国脉坐拥70万用户,独占上海50%的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十五分之一,作为全国邮电系统第一家上市股份制公司,其资产从创立时的7000万元跃升至10亿元,126人工寻呼系统、127自动寻呼系统、128中文寻呼系统,分别荣登全国同类城市寻呼枢纽的榜首。
“白富美”也是“拼命三娘”
1996年的四川北路,是上海除了南京路以外最热闹的马路之一,一则“国脉通信”的巨幅灯箱广告在路边依次排开,延伸开去。广告中的主角是当年寻呼台里公认的“大美女”,而今年十一央视节目主角“最美寻呼小姐姐”卜雯倩也出现在这则广告中。
一点不吹牛,当年寻呼台里的美女可是真不少,就连不少国脉公司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也常常利用“工作之便”频频来到话房忙活,并最终促成了不少国脉夫妻档的佳话。
由于寻呼工作的特性,常常需要晚上很晚才能下班,那个年代还没有地铁,出租车价格不菲,所以每到晚间深夜,常常可以看到许多青年男子等在寻呼台楼下,接下班回家的寻呼员女朋友。
虽然“白富美”,但寻呼小姐们工作起来却绝不含糊。在上述灯箱广告中看似发带一样的装饰物,其实并非为了美观,而是由于头戴耳机时间过长,容易引起头部不适,而专门加上的皮质保护套。
当时,所有话务员都是坐在486电脑前工作的,没有电梯,女孩子们自己将电脑和话务设备一台台扛到位于顶楼的话房。
一年365天,每天24个小时,寻呼台内永远灯火通明,所有寻呼员24小时轮班,为数十万用户传递信息。通常接进一个电话需要10秒左右时间,多的时候,一位话务员一个月要接听2万个呼叫,由于需要不停输入信息,所以键盘的损耗率特别高,特别是数字键,更是“重灾区”。
中文寻呼机流行的时候,每到春节前的大年夜,总有许许多多用户会提前预订好自己发给亲友的拜年信息,这些信息都被记录下来,并打印成小字纸条,而寻呼员们则需要全员出动在除夕夜集体加班,输入海量的拜年信息,直至深夜。对于所有寻呼员来说,她们都没法与亲人们吃上年夜饭,大伙儿得一直忙到大年初一的凌晨1点左右才能收工下班,年年如此。
虽然很辛苦,但寻呼小姐妹们在一起却很开心,可以说是幸福感满满的,当时大家都以自己寻呼小姐的职业而感到自豪。更了不起的是,寻呼台从未发生一起失拷(Call)事故,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用户中有公务员、老板、领导,更有医生、记者、消防员,每一个细小失误都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和损失。
萋萋满别情
在一起很快乐,但如果要分离,总是十分不舍。
寻呼业高峰期大概延续了10年左右时间,2000年后,由于手机和短信的兴起,寻呼业无可避免地走上了下坡路。寻呼行业内有句话叫作“一条短信,摧毁了一个行业”。
对寻呼小姐们来说,最让她们伤心的是,当时的话务员数量,“不是在做减法,而是在做除法”。因为业务量正在严重萎缩。
许多寻呼小姐流着泪依依不舍地离去,对于话务台的管理者们来说,令她们唏嘘不已的是,自己亲手把一个个年轻的女孩招聘进话房,一起接电话、朝夕为伴,一起相守到黎明,成为情同姐妹的一家人,但如今自己却要再一个个与她们谈心,让她们理解企业发展中的无奈,与多年的友情挥泪再见。
与寻呼姐妹们一样,即便再不舍,也到了分别的时候,2005年以后,寻呼业务总量已经极度萎缩,寻呼小姐的形象逐渐从人们的脑海和生活中淡去。
2007年是上海寻呼业的最后一次疯狂,一直蹿升到五六千点的股票市场,推动了可以说是最后一波寻呼业高潮。高峰之后,等待寻呼业的,不是低谷,而是尽头。随后,中国寻呼业标志性企业国脉的寻呼资产被盘给了锦江台继续经营,上海寻呼业的大幕徐徐落下。
又送寻呼去,萋萋满别情。寻呼机和寻呼小姐作为一段美好的记忆,永留人们的回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