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看来,老旧的铜缆、电杆时常成为遮挡在美好景致前的一戳水印,如今的魔都正在全城“去水印”,这就是架高线落地。
在架高线落地项目中,对内负责沟通网发部、市场部以及涉及到线路改造工作的9个区局,对外与市交通委、通管局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协调,这些庞杂的工作都落在接入网建设项目管理负责人张征身上,因为前期沟通到位,最终项目施工用时被缩短,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也变小了。
一项工程连着近10家运营商
对于“架高线落地”项目来说,张征和他所在的专项办公室是贯穿起各个项目责任方的绳索。对工程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张征凭借二十余年的线路管理、客响经验,一次次将困难化“险”为夷。
记者:在“架高线落地”项目实施中,你们会遭遇哪些难点?
张征:难点太多了。本次“架高线落地”涉及进博会,根据市政府要求,我们要在9月底之前完成93条道路的架空线入地整治工作,时间非常紧。我们专项办公室成立于今年3月中旬,而上海市“架高线入地”相关规定出台于7月底、8月初,留给我们的施工时间非常紧,工程量也很大,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在于,我们需要协调的部门非常多。
以现在已经成功实施的武康大楼为例。在19日、20日和21日三天的拆除过程中,原本需要6~8个小时的割接任务,我们平均只用2个小时就完成了。一些用户的感知可能就是线断了,然后瞬间恢复了。压缩时间的关键在于,我们采用了终端割接、合缆优化技术,将多家运营商的线缆合并在同一时间割接。这样做虽然节约时间,但是需要前期与各个运营商及相关单位做好充分沟通,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更高。
记者:为了协调好各个单位,你有哪些好办法?
张征:我们会在前期设定一些共同遵守的制度,比如一周一会制度。因为光是一处割接,可能就会涉及到电信、联通、移动三家主体运营商以及七家增值业务运营商——将近10家运营商的线路都有关联。每周专项办都会联合各家运营商以及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讨论当前施工进程。
习惯了上海的艳阳和日出
习惯了工程节奏,早出晚归,甚至“晚出早归”也成了张征的常态。张征不仅对每一条“架空线入地”项目的道路路况如数家珍,重点施工必亲临现场的他也习惯了正午的艳阳和清晨的日出。
记者:从今年3月开始,上海市要完成11个行政区、148条道路、150余公里的架空线入地整治工作,这么多道路你都需要进行了解、沟通和规划吗?
张征:是的,事实上“一路一方案”也是上海市政府文件中的要求,需要我们去贯彻落实。上海市的道路情况非常复杂,有新天地、衡山路、复兴路这样的道路风貌区,也有进博会周边的重点区域,还有外滩、浦江饭店这样的著名景点。针对每条路不同的情况,我们有不同的方案。
以浦江饭店为例,这是一个著名历史保护区,但是它以后不叫浦江饭店了,会改建成“上海证券博物馆”。作为博物馆,这座建筑可能会迎来一些外事接待任务,所以除了附近的架高线入地,浦江饭店外墙上布满的各式线缆、管道和空调机也需要排到里面。
淮海路属于繁华街道,由于历史原因,路面上的公用电话亭有很多铜缆制的飞线,当时的建设条件有限,现在这些公用电话亭飞线也要入地,做到360度无死角。
记者:施工你需要亲临现场吗?
张征:我的工作时间里,基本一半时间在参加内部管理协调和各个行政区指挥部的推进会,另一半时间会去现场解决问题。因为我自己在线路方面也有将近20年的经验,一些线缆割接、拆除遇到的问题,我可以和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为疑难问题出出方案。
我每周会去现场三四次。市区内的割接一般要在晚上12点之后进行,但是9点钟工作人员就要开始在现场准备和协调。割接结束回家时,往往上海市的一些路段正在封路保养,我们回家前都要先看看地图,常常需要绕路。不过每次晚上割接结束,看到周边的业务都正常恢复,心里的石头也就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