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社收到了一封来自于2005年从德律风物业退休的李福新的来信,信中讲述了她从出生到现在和上海邮电医院的“情缘”,多少次在邮电医院的就医过程中,她深切体会到了医生把病人当亲人,每一次就医都能感受到温馨,不少小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到一片暖心。
去年8月7日,在李福新62岁生日之际,她和老伴一起登记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夙愿。她说,正是邮电医院让她萌生了感恩回报社会的想法,让自身价值再提升。
■口述者李福新
还能碰到30多年前的产检医生
我的父亲是邮电系统的职工,1955年8月7日,我出生在上海邮电医院,当时我只有4斤重,一出生就住进了暖箱,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我终于出院回家。我经常开玩笑地说,是邮电医院成就了现在“茁壮”的我。可以说,正是出生在邮电医院,也因为后来我也在电信工作,让我和邮电医院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2年1月9日,我又在邮电医院生下了女儿,场景还历历在目,记得当时为我检查的方芳医生也即将当妈妈,她大着肚子为我检查,而现在,她也已经退休,但仍在医院发挥余热,我有时去邮电医院还能碰到她,和她叙叙旧。
退休后,我经常去邮电医院看病,前两年,我两次在邮电医院进行小手术,等待手术时我感到很害怕,护士见状连忙拿来收音机让我听听音乐,转移我的注意力,缓解了我的紧张心情。
去年底,我去邮电医院看病,当时是史永成医生为我治疗,在治疗结束后,他主动提出可以留下微信,方便及时咨询病情,只可惜我用不来微信,只能作罢,能够主动为病人留下联系方式的医生实属不多。现场,我还看到一位老人家误会了史医生,但史医生还是笑容可掬,也给她留下了微信。
今年3月,我去邮电医院检查身体,碰到了包军医生,他不仅给我安排了当天的B超,不让我多跑一趟,还在我做B超时全程陪同,B超结果出来后,他马上和B超医生分析病因,定下了手术方案,并耐心地给我解释了这个方案的理由。这样耐心细致的态度,让一个病人心里很有底。
医生给了妈妈信心
实际上,不仅是我,我的家人对邮电医院也赞赏有加。今年5月,我去邮电医院术后复查,门口的大广告牌引起了我的关注——“疼痛科”,我想起了我86岁的老母亲,经常说“身上这里疼哪里疼”,我马上去咨询,接待我的是解温品医生,解医生了解了我妈妈的情况后,表示可以治疗,并留下了自己的名片。
于是,过了几天,我带着妈妈来到邮电医院,解医生为妈妈打了针、配了药,没想到当天下午妈妈就有好转的迹象,第二天早上妈妈说“不疼了”,我心里宽慰了很多,也发自内心地感到幸运碰到了好医生。后来,我前后6次带妈妈去疼痛科看病,每次解医生无论是言语上还是医术上都给了我妈妈信心。要知道,我妈妈为了疼痛的毛病也去看过不少医生,但病情没有好转,她一直觉得“人老了,就是这样”,平时她就贴贴膏药等。可是,解医生经常对我妈妈说“要有信心,这个方法不行,我们再换其它方法试试”,这些鼓励的话语让妈妈重新树立了信心。现在,她每天都要出去溜溜弯。
当时,我们想为解医生送面锦旗,但被解医生谢绝了。
签下捐献遗体协议
邮电医院的优秀传统保持至今,实属不易,碰到有着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也让像我这样的病人内心很是欣喜。
这些年来,在邮电医院的就医经历也激发了我再为社会做点事的想法,在小区里,我去做了心灵慰藉“老老人”的志愿者,虽然家里四世同堂,我要照顾老母亲,也要照顾上幼儿园的小外孙,但我每周还是去两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家陪他们聊聊天、拉拉家常,这也得到了老人和居委会的认可。有时,几天不去,老人们会说“想你了”。
后来,我又萌生了遗体捐献的想法,我知道愿捐献的人并不多,而医学研究正需要。由于办理手续要子女签字同意,一开始,我的女儿并不同意我这样做,我又和我的老伴说了这个想法,没想到他一口答应并表示自己也愿意捐献遗体。于是,我们俩就开始做女儿的工作,终于,女儿答应了。拿到证书的那一刻,我有一种死而无憾的感觉。
邮电医院给了我很多温暖的回忆,我觉得,社会是需要温暖和正能量的,每个人也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社会也会充满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