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名网优工程师,她和同事们一起肩负着上海电信数百万移动用户的网络感知,对刚刚荣获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的移动互联网部陈晓芳来说,最令她激动的是,自己能代表中国电信网优人在集团“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发言。
陈晓芳说,自己一直记着公司党委书记马益民所倡导的“党员要成为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这句话,她激励自己要做“企业最有价值的员工”,并时常自问:“作为一名党员,我对公司来说,我的价值是什么?对上海的百万电信移动用户来说,我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捕捉看不见的电磁波
“网优工作是基础工作,在七层互联网架构中处于最底层,同时也是连接用户的最后一公里。”陈晓芳时刻提醒自己,她和团队的使命是为公司整个移动网络托底,小到用户的一次掉话、上网时的一下卡顿,都与陈晓芳的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探寻移动网络质量提升背后的每一点一滴细节,陈晓芳和团队需要克服许许多多难以预见的困难。“对网优人来说,用户感知的每一丝波动,背后都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陈晓芳说,这意味着要保证每一个电信移动用户每时每刻的无线上网体验,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要捕捉的是看不见的电磁波。”陈晓芳介绍,今天这个时代的无线环境非常复杂,在破解用户体验感知问题时,需要拨开所有复杂的信令,力图“复现”当时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并最终确定解决方案。
然而,与他们作对的不仅仅是繁复的无线电环境、更有手机等上网终端背后的复杂应用环境和功能差异,“无线网优与传统有线网络的不同之处在于,无线网优难以实现精确定位问题点,这是无线网络天生的差异和特质。”然而,即便在如此多元化的环境下,陈晓芳和团队目标没有变,就是为上海百万移动用户提供更好的网络质量,除了网络建设初期做好规划外,还要时刻关注每一个用户的无线上网体验,如果发现问题,24小时随时待命解决。
上海电信运营着一张全国最大的移动本地网,网络环境复杂、用户流动性大、业务体验多样。不限量套餐的推出、用户对移动上网的无限依赖,不断提高着网优工作的强度和难度。不论是半夜的紧急投诉电话还是凌晨的网络告警故障,陈晓芳都要第一时间回复与处理,第一时间赶往机房或是小区。
陈晓芳无论出差、休假,甚至从浦西赶到浦东办事,从来不敢不带笔记本电脑,因为任何一个影响用户感知的网络故障都随时可能落到自己的案头。即便小孩生病需要照顾时,陈晓芳也不会停下自己匆匆的脚步。她说,他们网优人一直奉行的一句话就是对天翼网络“不唯指标唯感知”,将广大电信用户“可感知的网络品质”作为网优工作的真正目标。
为上海绘制250万个栅格
2G、3G、4G、5G,通信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作为一名技术岗位的共产党员,陈晓芳始终觉得除了在政治思想上过硬之外,在专业领域过硬的技术也是自己的必备素质之一。
“习总书记说过,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陈晓芳表示,面向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不学习,如何能担当!
“在我的书橱里,网优书籍是最全的,购买的专业电子课程也最多,还有大数据等方面的各种书籍。”陈晓芳说,自己的座右铭就是“别人的智慧变成自己的智慧”。为了规划设计好上海的移动大网,陈晓芳还自学了编写脚本和代码用于数据的测试与大数据分析,“那段时间由于工作太忙,我和几位同事只得利用周末时间,报班学习通信专业知识以外的大数据知识。”
陈晓芳和团队创新地将“划小”概念引入上海电信的天翼大网。凭借精准的定位分析绘制了全网250万个栅格覆盖图,向上汇聚成42587个区格,通过区格会聚并打上“五高一地”标签,优化管控提高性能。
受到AlphaGo的启发,陈晓芳提出了MobileGo的智能优化思维,通过对投诉进行聚类分析,把十万数量级的投诉地点、数十亿条投诉用户话单和几万个宏站扇区、几千个室分做匹配,利用大数据形成更智能的投诉处理路径与快速排障流程。“我们要对全市每天产生的60亿条记录样本进行大数据分析,这是我和同事通过不断学习才掌握的新技能。”
如今,由陈晓芳撰写的“分析优化操作手册”已作为指导书在集团下发,一系列技术积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陈晓芳也先后荣获了市五一奖章、市管理创新一等奖等荣誉。
带领团队屡立“战功”
陈晓芳是一名拥有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早在1999年,还在就读通信工程专业大三的陈晓芳就因成绩优异、品格端正而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多年的网优工作中,陈晓芳啃下了一块又一块难啃的骨头,而由她带领的“党员示范工作室”和“党员攻坚队”也屡屡立下“战功”。
2017年,陈晓芳和团队承接了800M重耕工作,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800M频段的释放则将为上海电信带来巨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陈晓芳和团队从方案评审、局部试点、全网割接、效果评估、网络优化、投诉压降等多个角度出发,经过11次重大网络调整工作,终于顺利完成。
陈晓芳回忆,每次割接都是一次马拉松式的挑战,从第一天上午9:00开始,各种准备、测试、调试、割接、路测,最长一次一直延续到第二天上午10:00,最远一次路测工作一直延伸至上海与南通的交界处,而在这连续20多小时的奋战过程中,陈晓芳和团队必须在后台全程值守,为前端实施和技术人员提供权威支撑。
在与团队一起度过一个又有一个不眠之夜的同时,陈晓芳也带领出了一支出色的团队。她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陈晓芳结合成员特点扬长避短制定个性化辅导计划,令团队先后获得两年QC国优、两年行优,并涌现出了一批集团创新能手、二级专家、D级人才等先进个人。
作为公司级优秀带教老师,陈晓芳在知识与技术分享与传授上从无任何保留,因为她认为不担自己要“有价值”,还要让更多的技术团队成员也变得“有价值”,这才真正实现了党员价值的再提升和再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