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奕俊一米八左右的个头,身材魁梧,不过在电渠中心内部,同事们都亲昵地称呼他为“范范”。
“有问题找范范!”这句话在电渠中心非常流行。范奕俊自己的口头禅也是:“有问题来找我!”
进入电信工作14年,范奕俊从前端运营转向技术支撑。现在,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后端中的前端,前端中的后端,“要对开发人员讲清楚业务需求,能对运营人员说明白实现需求的流程、方式方法”。
为了更好地在前后端之间发挥“桥梁”作用,范奕俊养成了一些“异于常人”的习惯,比如他办了十几张国内外运营商的手机卡、每天都要去逛OA中的知识库和外部的专业论坛等。
■记者钱立富
“怪”习惯之养成
“你有几张手机卡?”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答案应该不会超过三张,而范奕俊则要掰着自己的手指头算一算。想了一会儿,范奕俊告诉记者,他“养”了14张电信手机卡,其他两家运营商各2张手机卡。
记者:常人难以想象,你为什么要有这多张电信手机卡?那你每个月通信费用支出是不是很高?
范奕俊:我名下的电信手机卡已经开满了,而且我也在用我亲戚名字开的手机卡。之所以用十几张电信手机卡,是因为我经常要测试用。比如我们新上线了一个功能,我要用不同套餐的手机卡登录并体验一番,看看对这些用户是不是有什么影响。
每个月电信账单支出也不是特别高,不过我一直是电信的七星用户。
记者:为什么还要用其他运营商的手机卡呢?
范奕俊:这是为了解其他运营商电子渠道的服务能力和他们的动向。
其实,我不仅是用国内其他运营商的手机卡,国外运营商的手机卡也会用。去国外旅游时我都会办理当地运营商的手机卡,比如美国Verizon、日本NTTDoCoMo、软银等,去他们营业厅看一看。相对来说,国外运营商注重引导式的访问,先了解用户想要什么然后提供什么,国内运营商则是把所有功能都展现出来,让用户挑选。
记者:除了使用十多张手机卡之外,你还有其他“怪”习惯吗?
范奕俊:我每天登录OA中的客服知识库,每天上宽带山、篱笆网,chiphell这些网站或论坛去看看。
登录客服知识库是想及时了解公司的业务信息,及时做好技术准备。如果等业务需求下来,我们再去开发会比较仓促。每天逛那些网站、论坛,主要是看用户吐槽,了解业界最新信息,多了解一些总是好的。
有问题找“范范”
“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这是范奕俊一直说的,也是一直这样做的,碰到难题他不解决不罢休。同事们碰到难题后都常常请范奕俊帮忙,他成了大家心中的“救火队员”。
记者:同事们为什么爱说“有问题找范范”?
范奕俊:这和我自己有很大关系,我常常说“有问题来找我”。对着开发人员我经常说:“你们先去做,有问题来找我。”对前端运营人员,我说:“你们的需求能够满足,具体怎么做你们来找我。”我要在开发人员和运营人员之间发挥桥梁的作用。
记者:听说你有“救火队员”之称?称呼是怎么来的?
范奕俊:在去年的校园营销中,校园宽带从过去的人工受理转变为自动化受理,这件事大家以前没做过,就说“去找范范”。其实,这个任务我一开始并没有参加,但我还是去想办法,不仅实现了宽带可选包,还有校园VPN包和校园定向流量包的自动叠加,同时也解决了自动收费确认时电子发票不能正常生成以及默认校园宽带安装地址不正确等问题。
在“战狼”行动开展之前,我们接到紧急任务,要在5天内上线一项自动受理功能。如果是新开发系统,肯定来不及,接到任务的同事就找我帮忙。我仔细分析后发现,只需要在原来员工套餐受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就能使用,最终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任务。
推动服务更互联网化
去年,电渠中心开始了新三年的发展计划,向“用户体验的数字化实践者、渠道拓展的互联网协同者、存量运营的新模式探索者”目标前进。为此,电渠中心编制了技术三年规划,在这其中,范奕俊承担了多项重点任务的落地推进工作。
记者:你具体承担了什么工作?为什么要编制技术规划?
范奕俊:三年技术规划去年7月启动,9月定稿。在其中8个重点任务中,我是3个任务的IT牵头人。以前,我们电子渠道的系统比较少,也比较简单。但现在除了最初的网厅、掌厅、短厅、微厅外,还有综合管理平台、对外协同平台、流量平台、宽带之家平台等。
一些问题随之出现,比如每个系统对应一个后台,受理一项业务,工作人员可能要开好几个窗口。再比如,一个活动要上线,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渠道进行多次开发。所以,我们进行统一规划,让互联网主流的技术架构、工具、IT流程、应用方法得到很好的落地,使我们更加互联网化。
记者:夯实基础技术能力,会对未来发展起到什么样的推动作用?
范奕俊:系统效率、用户感知都会提升。如系统能自动发现问题并自动告警,避免用户发现问题时我们还没发现这样的尴尬状况的出现。还有能更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展现“千人千面”的效果,比如某个人经常出国,系统会向他推荐出国流量包,再比如某个用户名下还有3G号卡,系统会向他推荐“3升4”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