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喜欢的事,无需惊天动地,自己过得充实就好。对于退休员工来说,更是如此,时间有了,关键是如何让退休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有的退休员工重拾儿时梦想,有的找到了自己的新爱好,还有的则致力于为自己的老伙伴们服务。各有各的生活方式,也各有各的乐趣所在。
移动互联网部退休员工黄德兴:要么看书,要么旅行
■记者丁晓东
退休生活是什么样的?锻炼、休闲、养生?不!2011年,从移动互联网部退休的黄德兴的退休生活就被看书、写作、旅游等多个兴趣爱好排得满满当当。“退休后时间多了,生活精彩了不少。”
满满的文青细胞
1989年,黄德兴从部队转业来到原上海长途电信局工作。到2011年退休的时候,黄德兴已经在电信工作了22个年头。
幼年时代的黄德兴最喜欢看书,作文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候还会被贴在墙上作为范本。不过,这样一个从小就带有文青细胞的人,长大后去当了兵,当兵回来后,经单位推荐又去复旦大学学了微波以及无线电方面的知识。
从小爱书,却和书没有结下太久的缘分。于是,在退休前,黄德兴重拾儿时梦想,给自己买了一整箱的书。除了《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华传统经典书籍之外,《美元大崩溃》《台湾股市大泡沫》《舍得》等书都是黄德兴的兴趣点。大量的阅读也使得黄德兴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退休后的他多次参与公司的各类征文活动,引经据典,不在话下。
在黄德兴一篇名为《学国学精粹做智慧长者》的文中,他将当下老人生活中一些不好的现象分类,分别是没事心慌、有事心烦以及大事心乱。针对每一种现象,黄德兴都引经据典地进行了分析,《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古往今来的名作涉及众多。黄德兴还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列出了一条条具体的解决措施,语言生动有趣,案例讲解清晰扼要,提出的建议直击痛点。难怪只要公司举行关于老年人生活的征文,都喜欢找黄德兴。
攻略成了抢手货
看书多、文章写得好的黄德兴也是一位书法好手,钢笔字飘逸俊秀,毛笔字苍劲有力。闲暇的午后,黄得兴习惯在家中铺开毛毡,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一笔一画地书写,每次都能写上一个下午,为此,黄德兴的家中也准备了许多的宣纸。
如果你以为笃学好古的黄德兴只会看看书写写字,那就错了,黄德兴还讲究“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经常会外出旅行,江浙等地不必多说,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地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去年底,黄德兴和老伴以及儿子一家三口飞往澳洲,进行了两周的澳洲自由行。不仅没有跟团,自由行的攻略也是由黄德兴和他的儿子共同制定的。在他们精心制作的13页攻略中,除了详细地安排了每一处的游玩景点外,还配上了图片。在黄德兴澳洲之行的照片中,他戴上酷炫的墨镜,背靠着热气球或是海滩,看上去年轻精神、意气风发。黄德兴在朋友圈中分享此次澳洲之行后,他的行程也引起了诸多朋友的兴趣,纷纷向他索要澳洲攻略,一时间他的出行攻略成了抢手货。
读古今名作,写所想所思,玩世界各地,黄德兴在用他精彩纷呈的生活谱写一幅退休人员的斑斓画卷。
信网部退休员工管建隆:只要你们过得比我好
■记者李蕴坤
2014年,管建隆从信网部退休,但他并没有过上修身养性的退休生活,而是担任起了退休党支部书记兼块长。信网部有100多名退休员工,其中有许多曾和管建隆一起共事的同事,甚至还有相识四十多年的老朋友,见到这些熟面孔让他倍感亲切。
为困难家庭雪中送炭
三年多的退管工作,让管建隆既看到老同事们退休生活的精彩,但也会让他目睹一些悲哀。就在上个月,有一位老同事由于肺癌而去世,前两年也有几位员工患病陆续离开。
看到越来越多的退休同志身体每况愈下,管建隆变得十分敏感。有一次,他按照惯例组织自己块区内的退休员工吃年夜饭,可有一位同事联系不上,他便担心对方会不会出事。随后,他多方打听他的消息,最终得知这位员工突发脑溢血,管建隆急忙赶去医院探望。等到这位员工要出院的时候,他又帮忙把他转到邮电医院休养。
在工作中,管建隆总是优先照顾弱势群体,比如高龄的、重疾的、家庭困难的员工。因为想到有的家庭家中有人得重病,经济和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负担,管建隆就不住地痛心。“没法锦上添花,那我们就雪中送炭。”现在,管建隆不但每年替困难家庭“冬送温暖,夏送清凉”,还将照顾患病员工的想法反映给退管中心,让患病员工得到更多的照顾。
倾听老同事的心里话
实际上,做好退管工作并不比管建隆想象得容易,尤其是当退休员工听说一些和他们相关的政策时,会非常关心。比如,此前传出国家要全面推进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消息,“社会化以后,退管会机构要被撤销吗?”“企业是不是不管我们了?”有时,管建隆去看望退休员工,聊到这些问题时,一些比较容易激动的老同事会十分焦虑,管建隆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他也呼吁企业加强与地方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的协调,让退休员工仍然有归属感。
“工作不管难与不难,还是要用心。”管建隆说。担任块长以来,管建隆撰写过数篇论文,探索如何与时俱进地搞好退管工作、减轻退休人员就医负担,也获得了公司和市退管会的优秀论文奖。但在他看来,得奖不重要,最要紧的是让退休员工们过得顺心。管建隆笑称,他的心愿就是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只要你过得比我好”。
总部退休员工张德明:报纸、家务、照相机不离手
■记者刘慧莹
3月2日元宵节,邮电俱乐部正在举行一场热热闹闹的元宵联欢会,这是公司机关第三支部的退休老员工们一次相聚。
在联欢现场,有一个人拿着相机穿梭其中,记录下每一个富有感染力的瞬间,他就是2003年从总部退休的张德明。
摄影是为了记录
摄影是张德明退休后热衷且拿手的绝活,实际上,在退休前,他没怎么碰过相机。退休后,他参加了电信老年大学摄影班,那两年,他每周上两个小时的摄影课,从此,就再也放不下了。
因为要照顾患上中风和脑梗的老伴,承包了家务事的张德明放弃了跟随摄影老师去全国各地采风的机会,也很少出去玩,所以,每次退休员工的活动成了他发挥余热的机会。在活动上,张德明都是相机不离手,退休员工们也习惯了张德明给他们拍照,镜头对在谁的脸上,谁就会自然地回应一个温暖笑容。活动结束后,张德明还会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然后再上传到微信群里。
过去,张德明使用的是尼康7D,但是由于张德明自己的身体也不算很好,拿着沉重的单反相机比较吃力,他把单反换成了微单相机。张德明说,摄影不仅是追求艺术上的精湛,更多的是为了记录生活。在张德明拍摄的照片里,人物都是神采奕奕,是那种只有老人间才能相互传递的快乐。
尽管没有天南地北地奔波和记录风景,但对于张德明来说,身边的一切已经是最好的风景,每一刻都值得用相机记录收藏。
几十年如一日读报
除了为老同事们拍照,张德明还担任块组信息沙龙负责人,每月要为大家作形势讲座。每个月第一周的星期五上午,支部里关心时政的退休员工都会自觉参与信息沙龙活动,会上大家交流最新的时事信息,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临结束前,张德明还会从大家没有考虑到的角度谈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总结。
为了使信息沙龙更有趣味性,张德明每次都会提早进行准备,比如近期的形势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新推出了什么政策,他还会从订阅的报纸上摘录出大家可能关心的内容。张德明常年订阅《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报纸及杂志,一方面满足他自身阅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他做好信息沙龙积累了深厚的功底。
1943年出生的张德明亲历了新中国从建立到发展至今的历程,关心政策、形势是他几十年不变的习惯。因此,在张德明的退休生活中,报纸、家务、照相机是不可或缺的三样,虽简单但也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