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沙从指缝中滑过,三十载光阴;
时代对我说你该回家享福了,必须退网了……
10月,就在上海电信TDM程控交换设备退网之际,本报刊登了一名员工写的名为《程控交换机都去哪儿了》的诗,打动了很多有TDM情结员工的心,浦东局维护中心的沈磊就是其中一位。23年前从邮电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沈磊至此就与TDM程控交换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是随着技术演进和网络发展的需要,TDM退网成了必然。TDM建网不易,退网同样不易,尤其是对于浦东局而言,因为传统交换网络规模庞大、在网用户数量多、业务等级高等多重特点交叉,退网难度相当高。作为浦东局维护中心综合支撑室室主任、网络简化组组长,沈磊今年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推进区局TDM退网。
为了让TDM这“老伙计”能顺利“退休”,沈磊和同事们积极探索,通过创新来解决退网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挥洒着汗水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割接,从而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区局TDM退网任务。
■记者 钱立富
向20多年的老朋友挥手告别
对于程控交换机,许多员工有着深厚感情,沈磊也不例外。心中虽有对“老朋友”的不舍,但是面对未来、面对业务和技术的发展、面对网络转型升级,沈磊和同事们全心全力在推动区局TDM退网工作。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和TDM打交道的?
沈磊:1994年从邮电学校毕业以后,我进入了当时上海市电话局的交换机房工作,从一开始我接触的就是TDM程控交换。当时有两种程控交换系统,日本富士通的F-150机型和上海贝尔的S-1240,浦东这边主要用S-1240。后来我还当过机务长,并且在厂商那边专门培训过一年。
记者:对TDM退网有什么样的感触?
沈磊:毕竟相伴了二十多年,有些不舍。在过去TDM大发展的时候,用户工单都是通过手工方式生成,要创建用户数据、录入电脑系统,每天都是成百上千张的工单,大家经常工作到很晚。现在这些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心中虽然有些不舍,但是TDM退网是必须的,它的能耗太大,占用的空间太大,而且设备老旧,不适应未来电信的网络发展和业务发展的需求。
完成高难度动作
TDM建网不容易 ,退网同样不容易。尤其是对于浦东局来说,TDM退网难度更高。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沈磊和同事们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TDM当初建网是件不容易的事,现在退网也是相当不容易。对于浦东局而言,TDM退网的难点在哪里?
沈磊:浦东局TDM退网难度非常大,退网体量是各区局中最多的,可以用海量来形容。而且这里有陆家嘴金融区、自贸区、机场等重要场点,不少企业机构的总部都落户于此,业务等级高而且复杂,给退网工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这样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
记者:退网难度如此之大,但浦东局提前一个月完成了退网任务,是如何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沈磊:大家都很拼,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不少银行的总部,还有证券金融类公司,都在浦东区域内,为了将割接工作对客户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我们基本上都是在夜晚、凌晨,或者是在双休日进行割接的。有的员工甚至一周之内,有5天都加班到深夜。比如在自贸区那边,我们有多个局站,涉及的用户不少,按照对方的要求我们是每天晚上8点钟之后开始割接,前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割接完成。
当然,除了加班加点工作之外,能够顺利完成TDM退网任务,我觉得和在工作上的创新是密不可分的。
记者:工作创新推动TDM退网,在这过程中哪件事让你印象最深?
沈磊:就拿浦东机场来说,退网难度非常非常大。一方面,这里是F-150和S-1240系统并存,有一万多线的群组用户,割接的工作量非常大。另一方面,按照机场方的要求,当天凌晨时分必须要割接完,如果割不完,就要把数据导回去,继续在TDM网络上工作。按照常规的方法,一天是不可能割接完的,所以,这就逼迫我们必须打破常规,才能在客户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这次割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尝试用并行的作业方式,来取代常规的串行作业。常规退网方式下,先将老的线路拆掉,然后再换上新的线路,割接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一点。这一次,我们采用并行的方式,老的线路先不拆,让它继续运行,与此同时建好新的线路。等新线路建好之后,将老的线路阻断,快速切换到新线路上来。那天晚上不到1小时,浦东机场局就完成了线路割接,丝毫没有用户的使用感知。这背后,大家的工作量翻倍增长。
割接,不单单是割接
在沈磊看来,每一次割接,都是一次向用户展示电信高水平服务、树立电信品牌的机会。网络割接,并非是简简单单的割与接,在工作中沈磊和同事们总是会跨前一步,这样离用户就更近一步。
记者:你说割接,不单单是割接,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沈磊:在我们TDM退网过程中碰到一家银行用户,他们内部有自己的转接交换设备,但是线路极其混乱,真的是一团乱麻,他们说自己根本整理不了。所以,在对他们进行网络割接时,我们主动跨出一步,帮助理清线路。这工作量真不小,花了我们两周多的时间。而且因为之前的线路太乱,在理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故障问题,我们不断帮他们排障。这家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后来发微信专门表示感谢。
记者:今后如何进一步鼓励综合支撑人员能更加主动地跨前一步,将工作做得更好?
沈磊:我们正在建立机制,由内外部的客户来为综合支撑技术人员打分。内部客户,也就是政企行业客户经理,他们从支撑是否到位、问题解决速度等角度,对综合支撑技术人员进行打分;外部企业客户,则是从快速处理故障等角度进行打分。这样进一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去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他们的关注点,提升服务质量,提升故障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根据新的发展趋势,调整优化我们的工作内容。如针对政务云和教育云的快速发展,我们新增了云维班组,为云业务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