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宁区800多个小区日前全部实现千兆宽带覆盖,长宁区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千兆全覆盖的行政区,西区局在千兆光网建设中开创的“西区模式”初现成效。
■记者孙妍
首建千兆行政区
去年,上海电信启动了千兆宽带规模商用,并提出到2018年实现千兆光网全覆盖,使上海成为“千兆第一城”。西区局一马当先,在上海建成了首个千兆全覆盖行政区。这得益于西区局推行的创新、执行、协同三位一体模式。
西区局与长宁区政府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今年3月,长宁区政府与上海电信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长宁区“互联网+”合作备忘录》,在这个长宁区建设“国际精品城区”的蓝图中明确提到,2017年底在长宁区率先实现千兆全覆盖,确保长宁区在千兆光网覆盖上走在全市领先位置。
长宁行政区涉及到长宁、静安、虹桥三个分局,如何避免重复割接,集中资源攻破难关?早在年初,西区局就多次与客响讨论资源建设策略,制定了《西区局光网资源新建扩容使用PON口的优先规则》,从4月1日开始执行,确保工程规划建设始终以长宁区为优先。
首创“西区模式”
由于要攻下城域网建设和IT系统开发两道难关,割接工程从5月才正式开始。时间紧,任务重,西区局维护中心摸着石头过河,创造出了一套“西区模式”。
“西区模式”最为创新之处在于,从设计、建设到割接都进行了科学统筹规划。一些区局都碰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虽然新建了不少设备,但建设的位置与该区域的用户需求量不一定匹配。造成这个问题的客观原因是机房没有足够的空间或资源,但主观原因是没有做好前期的客户数据分析。
西区局一开始便兼顾了前端的发展需要,一改以机架为最小单位来割接的传统思路,而是以小区为最小单元,制定了割接优先级,将长宁行政区内的小区排在首位。
“西区模式”的执行力主要体现在数据核对这一环。作为唯一一家从网管上核对割接数据的区局,西区局一直坚持将用户感知度、障碍率控制放在首位。于是,他们主动联系厂商摸清批量导出数据的方法、数据核对值,并利用EXCEL函数工具提升核对效率。从源头上击碎障碍,有效减轻了障碍处理量和投诉量,这也得到了上海NOC网络数据中心的认可。
虽然增加了核对网管数据这一环,但西区局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了前期数据核查,3位专职员工和几位兼职员工错峰核对数据,流程反倒从原来的10天缩短到7天,同时降低了人工成本。
“西区模式”的协同作战在施工建设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往工程紧张时,维护中心往往会要求施工队加派人手,但西区局做好统筹规划,压缩数据核对时长,给施工队更多预放纤的时间。同时,施工队长期派驻一位负责人在维护中心,以便及时沟通割接施工时存在的问题。
如此复杂的模式,如此漫长的摸索,在西区局浓缩成短短21条建议和一本《割接操作规范》。如今,通过这本《割接操作规范》的“西区模式”已经开始向其他区局复制。
运筹帷幄,科学规划;动态执行,巧对数据;合理安排,协同作战。“西区模式”中,创新力、执行力和协同力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对割接工作来说,“没有事故就是最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