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上海中心城区的长乐路528号,原先是一幢仿石库门外观的新式居民楼,历经9年立项和建设,今年10月26日,成为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里可以为老人提供寄宿、寄养、康复、护理等服务。而在“大手笔”的内部设施中,最大的亮点则是南京西路街道与理想公司医疗行业应用基地联合开发的一套智能关爱老人系统,配以智能手表,实现了虚拟电子围栏安全照护、实时移动定位、一键呼救响应、心率体征监测等功能。
■记者潘少颖摄影报道
一键向护理员报“警”
“在我们看来,老人的安全最为重要,所以希望通过人防、技防、物防等多种方式,确保老人的各方面安全。”说起在为老服务中心启用的智能关爱老人系统,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入住中心的老人基本上都是八九十岁的高龄,而且都是失智失能,这套系统在老人有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地联系到护理员。
中心为每一个入住的老人都配了一个智能手表,外形上和普通电子表无异,但老人在佩戴手表之后,后台就可以看到老人的位置、检测老人的心率。“在手表上,设置了一个虚拟电子围栏,实行智能看护。老人一旦走出限定范围,其所对应的护理员的手机马上会接到报警。”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
由于手表的使用者主要是老人,因此设置并不复杂,只有4个按键,除了开关机键之外,其余三个是拨打电话键、挂断键和SOS键。拨打电话键和SOS键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当老人突发紧急情况,比如不慎跌倒时,长按SOS键或者点击拨号键,就可以一键向护理员报“警”,并和护理员通话。此外,在后台系统中也有报警机制,如果护理员没有及时响应,也会激发后台的报警机制,管理员会得到通知。
在护理员的手机上,装有一个名为智能关爱老人的App,App上储存了护理员所管理的老人的基本信息,老人发起报警后,护理员的手机会响起,同时,App上也会同步推送通知。
这个基于电信医疗行业应用基地的项目,对日托和长照服务老人的行动安全和突发情况可进行实时预警,并对其生理体征变化实现长期跟踪,既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也降低了护理员的看护风险。
从一个中心辐射到整个社区
理想公司承接的这个项目从发起到最后上线的时间非常紧,仅仅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紧是这个项目所遇到的难题之一,要完成一个平台、一个App的开发建设以及设备调试,正常情况下,这样的项目需要2个月左右才能完工。为了赶进度,理想公司项目组的五六名员工不分昼夜在单位加班,加到半夜是常事,有时甚至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住得离单位近的员工就回去休息一会,而家较远的员工则索性把单位当成了“临时宿舍”,把几张椅子拼成床,眯一会。
另外一个难题就是街道希望电子围栏的反应能更迅速,也就是老人一旦走出电子围栏,能即刻发出警报。一开始,由于手表厂商的设置原因,只有当老人在走出电子围栏一段时间、一段距离之后才能发出警报。为了满足街道的需求,项目组成员和手表厂商进行了多次协商,由于厂商在外地,需要双方同时进行联调测试时,项目组积极配合厂商时间。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测试,终于达到了街道的要求。
相比于医疗基地的其它项目,这个项目的特殊性在于,一是从管控上来讲,形成了街道-中心-护理员的三级管理机制,具备可追溯、归档以及管理功能,让老人发起的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响应;二是从可持续发展来讲,要在平台系统中纳入批量入住、批量导出的功能。和一般的养老机构不同,老人在该中心的入住时间最长为半年,是一个“临时之家”。一旦老人离开该中心后,他的数据能批量迁移,手表归还之后,所存储的信息也要解绑,当下一位老人使用时,手表就是全新的,手表中存储的信息也只有一人。用项目负责人张东光的话说,就是“数据是跟着人走,而不是跟着手表走,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街道负责人表示,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未来,这套智能系统会不断升级功能、延伸服务,从中心辐射至南京西路社区的老年人家中。
为此,项目组仍然在对这套系统进行优化,“目前,老人的信息只有护理员、中心、街道能看到,以后要把老人的家属也关联到该系统中,形成以老人为中心,涵盖家属、护理员、中心、街道的闭环。”张东光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