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运营商来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好的产品,所谓好产品,不仅是产品本身,同样重要的是,产品是否适合它所要投入的市场,正所谓“南橘北枳”。黄莉莉作为上海研究院市场研究支撑中心市场研究员,她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公司的基础产品研究及业务发展策略提供支撑,说白了,就是去了解“用户需要怎么样的产品”“某新产品是否适合投入上海市场”。这场“前战”打得好不好,收集的“情报”准不准,对于产品后续的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站在产品之前看问题
本科读的是电子工程、硕士读的是经济管理,2006年,非通信专业出身的黄莉莉进入上海研究院从事产品营销策略,直到2014年,随着研究院的转型,黄莉莉也转向了市场研究岗位,用她的话说,这次转型让她更“超前”了。
记者:你觉得这两个岗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黄莉莉:最大的区别是看市场的角度要“向前移”,此前的营销策略岗位更着重于安排具体的营销事宜,是在产品之后,现在的市场研究则是要站在产品之前,要用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去看这个市场,并且通过观察以及各种资料分析,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记者:你是怎么适应这种“超前”的?
黄莉莉:的确,岗位的转变是会带来一些不适应,因为以前做得很熟的东西都被“颠覆”了。对于市场研究员来说,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因为现在革新特别快,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因为研究了市场之后,得给出一个明确的观点。要做到这一切,无它,惟学习,多看点第三方资料,多问一些专家,多跑一些用户。
市场研究就像做记者
在市场研究的岗位上,黄莉莉做了3年。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她收获累累,比如对于不限流量产品业务与风险防范的分析,又比如通过将上海电信宽带20年发展史与上海城市变迁融合,凸显上海电信宽带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记者:做市场研究是怎么样的工作状态?
黄莉莉:其实市场研究的工作和你们做记者很像,也要前期找很多资料,也要采访很多专家和用户。比如,我们有一个专家库,可以找到自己想要采访的专家,我们也有上海1000个固定样本的用户,会随时关注他们的互联网及通信行为的变化,有时会进行面访,为产品上线及优化提供用户研究,每季度出一份报告。有时从第三方平台看到的数据,也要去从多方面进行考证,以确定数据的准确性,甚至我们也有“暗访”的经历。
记者:“暗访”经历是怎么样的?
黄莉莉:这个项目是研究院内部的一个关于人力资源的项目,主要是如何激发人员活力、留住人才,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和猎头公司打交道。我把自己说成是某公司HR,需要招人,猎头公司才愿意跟我深聊。找了十几家猎头公司,一开始和他们沟通时,有些猎头资历很深,我这样的“菜鸟”HR很快就被戳穿了。不过,后来随着沟通次数的增多,我和猎头也能越聊越长。直到现在,还有猎头会跟我联系,希望能抓住我这个“客户”。
记者:是不是每次市场调研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黄莉莉:很多时候调研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有一次,我们去一家跨国公司调研他们对政企宽带的需求,原本设想他们会说需要增值业务、云服务之类的需求,可是际上他们对政企宽带的最大需求是希望能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可以加速宽带服务,光纤进不去的地方是否可以有其它的技术方案替代,填充他们在偏僻地方的网络盲点。这证明了市场研究的重要性。
最大的乐趣是研究成果被采纳
不像背着业务指标的岗位,市场研究的成果不是量化的,也不是显性的,很多都是间接成果,但黄莉莉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记者:市场研究的成果没有可量化的指标,那你怎么体会成就感?
黄莉莉:最大的成就就是当我们的研究成果被公司采纳的时候。比如公司今年5.17推出的不限流量业务,其实这个业务我们从去年就开始关注了,因为国外运营商也有不限流量业务。我们对用户习惯、市场情况等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和分析,认为不限流量也适用于上海市场,现在已经推出了,这也是对我们研究成果的肯定。
记者:市场研究的乐趣是什么?
黄莉莉:这份工作成果虽然不是用写了几页PPT、访问了多少人来衡量的,而且有时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会马上被采纳。但对我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每天接触不同的东西,很有新鲜感。我们这里的新进员工也觉得做这个岗位对于个人的成长很有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能融入到工作中,比如,做网络质量分析项目时,有时我去某个地方吃饭,我会测一下那里的网速并截屏,可以作为分析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