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者去采访的路上,接到了中区局客响支撑中心施工一室班长沈雁华的电话,原定于9:30的采访时间,因他临时被叫去施工现场需要往后推迟一小时。沈雁华很忙,采访结束后,稍事休息,还有两项工程在他的日程表上。
这样的忙碌奔走现场的状态,沈雁华持续干了30多年,他说,现在已经比以往凌晨一个电话就得到现场的情况要好很多。中区局土生土长的沈雁华,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中区局的土壤,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他,要将这份工作做到底,对于自己的工作,他的理解是“就像修马路,做得好,驾驶者的前端没有感知,而没有感知便是对我们最大的表扬。”
论工作的最高境界
在沈雁华的带领下,中区局施工一室率先启动了TDM退网、千兆小区OLT建设、旧光交接箱改造等多项工作,这为中区局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并为网络优化与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记者:工作了那么多年,你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是哪一件事?
沈雁华:三年前启动的旧光交接箱改造。
这项工作难度很高。从准备到施工,公司内部需要协调网运部、网发部、线路中心,外部需要协调马路市政管理部门、交警等等。施工过程中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因为这是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一个光接箱接入了几千用户,而中区局重要客户比例大,为此我们前期做了十分详尽的准备。工程割接复杂、施工难度高,割接完成后,还需要检测,出现障碍的地方很多时候只需要企业重启设备即可,但往往用户并不知情,就需要我们第二天守在公司门口说明相关情况。
牵涉部门多、重要客户多、割接难度大,可以说,这次经手的旧光交接箱成功改造,是改造的最高境界。现在其他区局陆续开始进行改造,而我们中区局历经3年时间于今年4月全部改造完成。
记者:为什么你们能走在其他区局那么前面?当时怎么想到旧光交接箱改造的?
沈雁华:最早其实是南区局启发了我。几年前南区局有些光交接箱已经不好维修了,线路局为南区局进行改造更换。我当时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就联想到我们中区局的情况类似,地处老城区,光交接箱也十分老旧,与其等它坏了再维修,不如提前把这事情做了。
这份工作特别注重前瞻性,就像马路的宽度一样,提前做好规划。要是等到用户产生需求再来扩建马路,那说明最初的设计就存在漏洞。
脑海里有张3D地图
记者采访过不少一线员工,也常常碰到“活地图”。但是沈雁华不同,他的地图是立体的,如果有人问他,某某大楼的资源怎么样,他能准确地告诉你在几层楼拥有什么资源。
记者:你是如何做到这么精确的?
沈雁华:我就是在中区局地域内土生土长的人,工程项目的工作,我又是从底层一点一滴做起的,30多年了,工作内容一直没怎么变过,可以说中区局200多幢楼宇覆盖都是我做的。中区局的每一条大小马路、每一栋楼位置、每一栋楼几层有资源、在马路的东面还是西面,我都了若指掌,以前都说邮递员是活地图,不过那是2D,我脑海的中区资源图都是3D的。
马路上交接箱的资源使用情况是会有变化的,想了解最新情况,就需要不间断地统计。平时逛马路,有的人看衣服、看琳琅满目的商品,我就爱看交接箱,随时随地地看。这常常引起同行者侧目,问我“是不是犯职业病了”。
记者:听说你很善于感染员工、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沈雁华:说的大概是我的精气神吧。我的工作理念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重复做的意义在于加强记忆。就像上面说的,我会隔一段时间就去各个地方查看光接箱,掌握最新资源使用情况,这样有工程项目需要咨询,我基本上可以做到随问随答。
虽然我现在年纪大,记忆力差,但我克服困难,跟着班里的大学生学习各类工程建设IT系统的操作。我读书时,正是历史特殊时期,总共也没在学校待过几天,连拼音都没学过。后来工作大部分都离不开电脑,2006年的时候我才从拼音学起,一点一点学打字,再到后来学习掌握IT系统,这些都是同事看着我学会的,可能就是这些感染了施工一室的每位成员。
退休前还想再扩容一次
1981年,20岁时来到电信工作的沈雁华,如今已在工作岗位默默耕耘了36年,从一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到现在头发开始斑白如霜,沈雁华今年56岁了。也就是说,还有3年多时间,他就将迎来退休。
记者:退休前还有哪些想做的事?
沈雁华:中区局没有谁比我更熟悉交接箱了,我就想在退休之前,把交接箱扩容的事情做完,这样接我班的人轻松一点。其次还想带出一两个年轻人。以前,我们来新人的时候,总会问他们一句,是不是真心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份工作的人,会用心去想,会静下心来去看,到了工地,脑子里有东西,看到图纸,心中有概念也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来,是什么就做什么。不过,现在发自内心喜欢、有天赋的很少,这次新来了几位,苗子不错,希望能在我走之前培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