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硝烟四起,崇明局从区局到分局到营业厅,在排行榜里始终都名列前茅。在最近两周的榜单里,不仅崇明局占据了区局郊区组的榜首,5个分局“霸占”了分局榜前5名,向化向贸路营业厅更是连续6周拿下营业厅郊区组冠军。这一靓丽的成绩反映出了崇明局销售队伍“狼性”的一面,这也得益于崇明局有一支稳固的营业员队伍,在83名自有营业员中,有将近一半的营业员都做了5年以上,10年以上的营业员占了四分之一。为什么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营业厅?“感情”两个字,在不少老员工看来,占了最重的分量。这份感情,则是来自于一种温度和一种厚度。
和局长一起吃饭,和分局长一起加班
“我们营业员从来不会觉得,干着一份基层工作而难以启齿,反倒认为营业员是一份有尊严的工作。”从崇明局营业员队伍里走出来的十九大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莉娜如此说道。
在崇明局里,营业员的队伍地位确实不一般。每个月,营业厅的店长们都会“上去”参加局务会。要知道,局务会一般只有局领导和中层干部参加,但崇明局打破了这个“规矩”,为的是让店长们更好地把握公司发展的全局方向,更让一线营业员们增强主人翁意识,认识到自己是崇明局的重要一份子。
每个月,公司资深经理、崇明局局长施恩都会“下来”和营业员们一起吃饭。最冷的冬天、最热的夏天、最重要的节日,施恩一定会到营业厅去走走。更让营业员们倍感意外的是,在小食堂里,常常可以偶遇施恩局长。他就像个大家长一样,跟营业员们围着一张桌子吃饭,放松地拉家常,营业员被用户冤枉了,业务发展遇到难题了,他都会帮着出谋划策。施恩之所以那么愿意与营业员们一起吃饭,是因为他想更多地了解他们,更多地帮助他们,他说:“营业厅里、会议室里听不到的话,可能会在饭桌上听到。”
这份温度,成就了营业员的热度。堡镇营业厅店长顾珺已经在崇明局做了17年的营业员,她说,自己能十几年如一日地跟工作谈恋爱,正是因为一件“小事”一直挂记在心头。有一次,顾珺因为父亲生病请假,一同在小食堂吃饭的施恩听到以后,立马打电话询问崇明卫生局的朋友:“我有个朋友的父亲得了肝病,你认不认识主治肝病的专家医生?”这一句“朋友”,这一通电话,让顾珺一直温暖到现在,她说:“我心里一直记着这事。”
除了这位亲切的大家长,崇明局的分局长们也跟营业员们像家人一样打成一片,不少分局长更是“驻扎”在了营业厅。陈家镇裕安营业厅值班长陈春霞也是一位做了15年的老营业员,她说,自己的工作热情就是被领导感染的,分局长每周都会到营业厅来慰问大家。有一年冬天,为了完成任务,分局长陪着大家一起加班到末班车都没了,然后分局长就开车把营业员们一一送回家。
这在崇明局并不是特例,不少分局长都会跟营业员们一起加班,做着外呼指导和“后勤部长”。
从代理商员工,成长为最大营业厅店长
能不能转换身份,往往是营业员这个外包人员群体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施恩看来,一个员工的能力和成就,应该由贡献大小来决定。
陈愉在新河营业厅做了5年营业员,虽然在崇明局并不算老营业员,但她加入邱莉娜工作室销售精英团队已有两三年了。销售精英团队采取的是积分考核,末位淘汰制度,为了留下来,她非常珍惜每一次培训时间,积极争取外出交流的机会。
在崇明局,营业员们看得到清晰的成长通道,从销售精英团队晋升为店长,从店长晋升到派遣制,这更激发了普通营业员的斗志,因为他们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与贡献挂钩的。
此前,崇明局已经有3位营业员转为电信身份员工了,其中就包括邱莉娜。还有很多优秀人才开始跳脱出来,李苗苗10年的成长路径就给普通营业员们打了个“样板”,她原来是一个代理商的临时工,之后来到崇明局营业厅,从一位普通的营业员成长为店长,从管理3个人的小营业厅起步,她如今已经成为崇明局面积最大的营业厅麦风手机城的店长。
营业厅也是一个锻炼人的舞台。樊萍原来只是默默无闻地做着后端工作,跨出了划小承包的一步,担任门店督导锻炼一番后,才发现了自己在营业厅管理上的才能,后来荣获全国最佳小CEO,如今成为崇明局最年轻的党支部书记。
电信员工的福利,营业员们一起享受
“再做17年也愿意”“我想我会一直做到老”“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可能是最后一份工作”……这些话都是崇明营业员的真情告白。
在营业员的桌子上都插着一根刻着自己名字的棒棒糖,他们一直舍不得吃,原来这是崇明局渠道中心之前送来的新年礼物。渠道中心在条线管理上对营业厅严格要求,但也非常看重对营业员的理解和情怀。在营业员看来,这份工作做上手了其实很轻松,来往都是熟悉的用户,共事的都是师徒和朋友,指标有困难可以找渠道中心想办法,人手不足可以找分局援助,处处有支撑。
在营业员向记者细数员工福利时,一直就像这根棒棒糖般的甜蜜。营业员享受着电信员工一样的福利,今年工会关爱项目就增到六大项,每人生日时,工会会送上一个蛋糕,每年都安排体检一次,传统节日慰问、素质拓展、文体活动都少不了营业员的份。分局改造小食堂、休息室的时候,都会优先考虑营业员的需求。
不管是区局、分局、渠道中心还是工会,从来都把营业员当成自己的员工看待,从而让营业员有了“家”一般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