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蜿蜒的湄公河,流淌过一片隐秘的国度——老挝,这个国家,没有附近的柬埔寨、泰国有名气,但是在那里,生活着一批来自上海的青年志愿者,他们所做的一点一滴都在对那里产生影响和改变。理想公司的张子昊正是其中之一,4月18日,90后的他跟随上海市团市委组织的第9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援老挝项目志愿者服务队出发了。他是上海电信派出的第一位赴老挝志愿者,也是本批8位赴老挝服务队中年龄最小的成员。
为老挝青年开发App
这次志愿者服务为期半年,如今,志愿服务时间过半,张子昊也渐渐熟悉和适应了当地的工作和生活。
8位志愿者在老挝的主要工作不尽相同,有汉语教学、汉语新闻播音等,张子昊的岗位是老挝团中央IT信息中心的技术顾问,包括机房维护、多媒体工作室建设方案制定、老挝团中央官网的内容编辑和设计、汉语教学等内容。
在理想公司,张子昊的岗位是市场策划,和技术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我在那里也是边学习边服务。”比如,张子昊目前正在开发一个叫作“老挝青年”的App。张子昊的角色是产品经理,等于要对整个产品负责。在开发前,张子昊查看了国内很多地市级团中央App以及公众号的模板、页面设计,在开发过程中,张子昊和同事们碰到不懂的问题,就网上查资料,或者询问国内的同事。“老挝青年”App的开发是下半年的重点项目,现在,这个App安卓版本的功能和模块已经基本定型。
“当地青年非常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希望这个App能帮到他们。”张子昊说。
教老挝同事学中文
中文教学也是张子昊志愿服务中一项重要内容,教学的对象则是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张子昊在教学方面花的心思和精力并不比技术工作少,“我没想到他们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情那么高。”没有固定的教室,那就让课堂“流动”起来,除了固定的上课时间,吃饭时、开会间隙、下班后,只要一有空闲,哪怕只有短短的十分钟,当地同事也会围在张子昊身边,因此,在办公室,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跟读声。为了这份热情,张子昊也加足了马力。他买来了《跟我学汉语》的教材,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他,又联系上了以前的大学老师,讨教汉语言教学的方法。
那里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没有PPT、没有投影仪,张子昊在黑板上手写,甚至需要手绘。有一次,张子昊在教家族中的各种称呼时,有人问“soninlaw的中文是什么”,“法律上的儿子”在中文里就是“女婿”,但是教材上的家庭谱系图中女婿、儿媳等这类关系并没有反映出来,于是张子昊就在黑板上重新画了一张家庭谱系图,加上了女婿、儿媳的关系,大家很快就理解了“soninlaw”的意思。
每次上中文课前,张子昊总是逼着自己“脑洞大开”,想出各种方法让大家好记、好理解。比如教他们辨别“b”和“p”,他把一张纸放在嘴前示范,发“b”时纸张不动,发“p”时是有气流的,纸张会晃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当地同事学习中文的热情越来越高,以至于其它部门的同事都来“蹭课”。
此前,张子昊给每个老挝同事都买了一本《GoodatEnglish》的教材,上面有老文和英文的对照,不过张子昊还准备在这本书中填入中文内容,让这本书有老、中、英三种语言的对照,“即使我的志愿者服务结束了,当地同事还可以用这本书学习中文。”
兼当“新闻翻译官”
老挝通用英语和老语,三个月来,张子昊已经学会一些老语,买东西时,简单的老语加上肢体语言,张子昊和当地人的交流基本不成问题。
在和同事交流时,张子昊主要用英文。张子昊觉得自己的英文并不过硬,因此,初到老挝之际,他每天的必修课就是听BBC,一边听一边记,现在一本笔记本已经记完了。
这样的自我锻炼让他胜任了一个临时加出来的任务——新闻翻译。几乎每天,他都要浏览中国一些主流青年报的新闻,并选择一部分进行翻译,然后发给志愿者团队队长审核,最后发给老挝当地的青年广播电台播出,目的就是让老挝青年了解中国青年。“最复杂的就是查找背景资料,有时选择的新闻只是一条简讯,如果只是简单地播出一条简讯,可能并不会让听众有深刻的印象,加入一点背景资料,可以让内容更加丰满。”每次翻译,张子昊都要耗时两三个小时。
“我既是志愿者,也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张子昊说。
子昊口述:老挝,我爱上了你
如果不是这次志愿者服务的机会,可能我不会想到要来老挝。
从上海到老挝首都万象,我们用了两天时间,两天,从一个世界来到另一个世界,从上海的高楼林立到万象的青山秀水,没有喧嚣街道,没有灯红酒绿。闷热潮湿的空气中,吹来了湄公河上的徐徐凉风,湄公河,是老挝人的母亲河,但在中国,它也有一个名字,叫澜沧江,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的母亲河。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了亲切和熟悉。
怕突然停水,洗澡都是匆匆的
在老挝,我们志愿者住的是一栋三层小楼,一楼是餐厅和厨房,二楼和三楼各有四个房间。当我们的行李堆满客厅时,我们的新生活开始了。
初到一个风格迥异的国家,总会有各种不适应,比如饮食。生吃蔬菜一开始让我的肠胃有点受不了,当地的水质比较硬,杂质比较多,不适合当饮用水。因此,我们8人直接从水厂订矿泉水,经常有水厂的车拉着一车的水送到我们的住地。
老挝有旱季和雨季,入夏之后就进入了雨季,现在几乎每天都要下一场大雨,一下大雨,多处地方就会积水。不过,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一下雨就会停电,停电之后水泵就不工作,就会带来停水以及断网。在35度的天气中,停电、停水都是突如其来的,有的志愿者就碰到过洗澡的时候突然停水的尴尬,因此,我们洗澡都加快速度。
在这样每天下一场大雨的季节,我也感受到了老挝人民的热情。当地人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摩托车,条件好一点的有辆小车,而初来乍到的我们,为了安全是不允许开摩托车和汽车的。从住处到办公室这段3公里的路程,我一般骑自行车。每逢下雨,这段石子路就变得坑坑洼洼,一脚一个水坑。当我被困住无法出门时,总有同事主动来询问是否需要搭车,即使他们可能要绕路来接我,即使和我是两个方向。
帮忙搬了桌椅,就被请去做客
淳朴、自由、感恩是老挝当地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刚到IT中心时,正逢他们在处理一些闲置的桌椅,要把50多张桌椅搬到另一栋楼,我便与他们一起搬桌椅。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没想到负责这项事务的同事特意来感谢我,并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还有一次,我给同事们上完中文课,当我准备下课的时候,同事们让我等一下,说准备了一个smallparty,随后他们像变魔术一般拿来了两个披萨。原来,当时我到IT中心上班一个月,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欢迎和庆祝仪式,也是感谢我教他们中文,这份心意让我充满感动。
虽然远离家乡,但我并没有感到孤独,通常周末会被安排得满满的。同事们经常会邀请我参加当地有特色的一些活动,比如前不久的入夏节以及瀑布野餐。我跟着同事们去万象著名的寺庙西萨格寺参加当地这个传统而又隆重的活动,我们坐在青山秀水中,啤酒和几盘当地特色小吃相伴,把酒言欢。
志愿者,我心中一个神圣的称号,从世博会的“小蓝莓”到赴老挝服务志愿者,我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充实了自己。而老挝,也定然不会让来自上海的青年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