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清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西区局虹桥分局全体40多名员工和西区局的志愿者就陆陆续续来到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只见一辆标有“中国电信”字样的面包车已停在校园的第二食堂门口,这是前一天晚上9点多从虹桥分局开来的。因为前一晚有台风预警,所以校方告知不得提前搭建摊位。为了保证7点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大家5点多就来了。大家忙碌之际,虹桥分局的丁宁还在“见缝插针”,抓紧最后的机会为大家再来一次“考前辅导”。
不知是否因为最近“热烈欢迎新同学”的主题太火,“秋老虎”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炎热的天气,火热的秋促,构成了西区局在东华大学这一天的一道风景。
手绘海报、新生手册、温馨提示,处处用心
不到7点,摊位搭建完毕。摊位前的海报上画着可爱的“长草颜团子”“蜡笔小新”,这都是西区局的新进员工们自己设计和手绘的。桌上,电话卡包、宣传单页、办理指南及温馨提示摆放得整整齐齐。摊位前,秋促人员手捧宣传单页和办理指南,随时准备上前。摊位后,业务办理员们两边排开,坐得笔挺;安装维修师傅则守着维修登记簿。
刚到7点,第一个新生出现了,一位父亲带着女儿来到了电信摊位前。大家都很兴奋,纷纷上前,一起为他办理业务。得知自己成为第一位客户,这位父亲也高兴极了,他左挑右看,选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号码。
过了一会,来了一对重庆夫妻,他们是替孩子来办理的,一见面就习惯性地说起了重庆话。虹桥分局客户经理、东华大学校园管理员余旭霖恰好是重庆人,遇到老乡,她也非常高兴,用重庆方言和他们聊了起来,耐心地解释套餐内容,聊了近半个小时,终于为他们成功办理了套餐。
摊位前,许多人被海报吸引,不少人问:“这是谁画的?”其实,这是今年新进西区局的19位毕业生一起画的,当然他们没有一位是绘画专业出身。校园营销前一周,他们被分配到西区局4个分局参加秋促。“一起画海报的日子很难忘,我们是一周前开始画的,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画,前一两天都在慢慢摸索,后来就越画越顺手,一共画了三四十张。”新进员工陈晓轩回忆起这段时光,依然难忘。
记者发现,办理指南及温馨提示的宣传单页上,贴心地写上了咨询电话与维护热线。“我们在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有一个校园服务店,学生回去后有任何问题只要拨打电话,我们服务店的师傅就会第一时间上门。”虹桥分局小CEO归涛向记者介绍说。
此外,新生手册上也同样印上了电信套餐的办理指南及温馨提示。“这是我们前期与学生会沟通的结果,让没有来得及现场办理的同学后期也能方便地办理。”余旭霖说。
现场人头攒动,下午的高温也无法抵挡人们的热情。“到现在为止,我今天一共办理了11个用户。”西区局新进员工周雨为自己的首次营销成果颇感自豪。
摊位两边的合作方更是为这场火再添一把柴。中国建设银行也在现场设摊,为办理银行卡的学生充值电话费;农夫山泉则及时为这场火“降降温”,为高温下的学生和家长送去一瓶清凉的矿泉水。
为留学生服务的“全英文小哥”
下午,一位看似平常的营维人员来到摊位。“你可别小看他,他是我们这边有名的留学生全英文服务小哥。”一位虹桥分局员工向记者介绍。
眼前的小哥,穿着营维人员服装,圆圆的脸,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皮肤已被常年累月的奔波晒得黝黑。他是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校园服务店的虹桥分局线务员龚卫青。
不同于中国学生,留学生新生报到已于一周前开始。一周来,他们已在校园服务店办理了电信套餐。
周六中午,龚卫青来到一位法国留学生的宿舍。“这位新生办理宽带后上不了网,我们就为他上门检查,发现是路由器的问题。”龚卫青说起这些,已是数年如一日的平常。
2013年8月,上海电信就在东华大学每个宿舍,包括留学生宿舍完成了光纤建设。同时,在学生生活服务中心设立了校园服务店。2018年4月,校园服务店搬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后,与留学生的交流更加密切。为此,龚卫青也已在东华大学驻扎了整整6年。平日里,留学生公寓900多个寝室、1500多位用户宽带的安装与维护,全是由他一人负责的。
“他们在办理业务后,有任何问题,我们会在一小时内上门服务。”龚卫青说,“这一周,我们已为留学生安装及维修的宽带量大约有130个。”
去得多了,龚卫青的外语也越来越好了。多年来,他已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还会说一些西班牙语。现在,他是虹桥分局有名的“全英文服务后端小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