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十佳工作室之“翁雯倩技术支撑工作室”的领衔人——公司总师室的翁雯倩是政企专线领域跨界第一人,在全国加大提速降费力度的趋势下,紧抓金融界的小众客户,打造出高价格与高需求并存的本地低时延专线产品,成为国内首创;她还是个高产的“写手”,繁多的业务规范、复杂的技术方案,无论呈给客户还是电信支撑人员,都是那么无懈可击。
以“小”见“大”的国内首创
依托总师室的平台和技术优势,翁雯倩一直专注于依靠创新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司在国内首创的本地低时延专线产品,尽管是以小众客户为支点,却漂亮地打破了低价诱惑的“魔咒”。
记者:是什么契机促使你们开发本地低时延专线?
翁雯倩:起初是美国的高频交易带来的启发,那里的期货交易所常常高价向运营商购买线路,因为在实际交易中,哪怕0.1秒的时延引发的价格差也能提高他们的交易成功率。上海也有证券和期货交易所,足以说明低时延产品的需求。早在2015年,我们就进行过低时延产品的科研测试,后来总师室结合前期科研项目成果提出了本地低时延专线组网方案。我作为专业主管,牵头组织跨部门协同完成产品和流程设计、业务规范、IT加载、穿越测试等。虽然高频交易属于小众客户,但是他们对价格恰恰不敏感,给低时延专线带来了推广空间。
记者:既然是国内首创,你们在项目开展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翁雯倩:比较困扰我们的一点就是组网规范中面向客户的指标设置。一开始,我们设定的是矩阵表,参考局到局时延,但是客户很难感知,因为他们也不清楚自己的地址该对应到哪个分局。如果转而参考百度地图,计算出的直线距离又和实际的光缆距离有出入。所以琢磨到最后,我们设置了基于内环、中环、外环的指标体系。
在此过程中,我协调解决了个性化低时延预估资源系统开发和流程制定的问题。比如说有一家期货客户,由于地址搬迁,他们觉得新对应的标准时延不太理想。经过我们的指导,客户成功开通了个性化低时延专线,时延从4.6毫秒缩短到1毫秒以内,这项技术成果获得了集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公司优秀产品创新奖。
“双线规划”引领三年发展
善于沉思的个性,让翁雯倩为公司的“双线规划”提供了独到的技术见解,项目的成功更是引领了政企专线未来三年的发展。她致力于借助自身的工作室来实现案例的最大化共享,为此赢得了“十佳工作室”的美名。
记者:“双线规划”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展开的?
翁雯倩:去年上半年,我们的政企专线增量市场份额有所下降,因此急需对现有产品线重塑。于是下半年公司就成立了专项团队开展“双线规划”,即组网专线和上网专线。我作为总师室接口人,组织各部门协同完成规划的编写,整个项目历时4个月。其实在2016年,我就写过政企专线组网方案,只是还没有落地,但已累积了很多想法。
这次双线规划的视角和我2016年的成果很相似,又做了更多深化,比如增加了技术驱动等。我发现随着云改工作的推进,客户对组网的要求变得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客户可通过公线的资源获得专线的感知,并有助于我们的大网向客户的内网延伸。最终,我们输出了100多页的PPT,形成了政企专线产品整体规划、产品营销策略及网络、技术演进规划与行动计划。
记者:工作室的技术支撑有什么特点?
翁雯倩:如果说总师室提供的是产品的前瞻性规划,那么工作室更多的就是给予面对面技术支撑,向一线经营单位输出技术疑难问题的一点接应和一站式服务。自从2017年3月成立以来,工作室通过通俗易懂的单页,既增长了一线支撑人员的知识,也发放给客户,解决了他们不懂如何将自己的设备与电信组网进行匹配的苦恼。2017年,我们共计发放单页1455份,2018年又将前一年技术应用案例大赛中的优秀案例汇编成册,实现了案例的最大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