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人们最牵挂的是家。家,永远是一个温暖的存在,过年的时候,再远方的游子也想着回家。所以,每年的春运,总是那么轰轰烈烈,又那么温暖动人。在上海电信,同样有着不少外地员工,他们在上海辛苦奋斗,也挂念着远方的亲人。忙不完的事业,剪不断的乡愁,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二重奏。
移动互联网部吴强:
新疆和上海都是心中最美的地方
2018年,是吴强离开新疆来到上海的第10个年头,也是他进入上海电信工作的第10个年头。10年时间,上海从一座陌生的城市,变成了吴强心中和新疆一样美丽的地方,相隔4000多公里的两个地方,都是自己的家。
2008年国内电信业第三次重组,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络。这次行业重组让吴强的职业生涯轨迹发生了变化。当时,上海电信向外界招聘移动网优人员,在新疆石河子当地运营商工作的吴强就投了简历,因为相隔实在太远,当时面试工作都是视频远程进行的。面试通过后,这年秋天,吴强来到了上海电信,成为当时长途无线部无线网优中心网优室的首批员工。
这10年间通信技术更新换代,从2G到3G再到4G,移动网速也有了数十倍的提升,吴强见证了这一切的发生,也参与推动了这些变化的发生。吴强一直坚守在网络优化的岗位上,参与不少大项目建设。比如电信网优平台,这是集团公司牵头打造的重点项目,前后持续了7年时间,吴强是该项目专家组成员。电信网优平台的打造,使得电信有了自己专用的网络优化工具,不再大量依靠外部厂商。上海电信在业内率先启用的投诉一键通处理系统,就是由吴强牵头推进的,在用户向客服人员反映移动网络方面的问题时,系统就能自动、快速地向客服人员提供问题原因、解决措施和解决期限。
对吴强来说,上海电信不仅给自己提供了个人职业成长的平台,也牵起了姻缘线,让他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吴强来到上海后最初几年,单位领导对于这位“大龄青年”一直没找对象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为他牵线搭桥。在单位领导的撮合之下,2012年,吴强和一位上海姑娘走进了婚姻殿堂,他在上海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家,一年之后宝贝女儿的出生,给这个家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从上海到新疆石河子市,飞行距离2890公里,飞行时间5个多小时,铁路、公路交通距离超过4000公里,坐火车要50个小时。虽然距离非常远,不过在吴强的心中,两个地方都是自己的家乡。
2015年春节,吴强一家三口第一次回到了石河子。这年春节让他记忆深刻,不仅是和久违了的父母亲、姐姐们的相聚,而且2岁的女儿第一次说出了一句连贯完整的话。当时,吴强父亲站在椅子上换灯管,本来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的女儿看到后说道:“爷爷,小心别掉下来。”让一家人激动得掉下来泪。
今年春节,吴强不回新疆,昨天,大年初一,他在单位值班,和同事们一起继续保障着电信移动网络,让用户能在假日里畅通地传递节日的祝福和洋溢的幸福。当然,他也通过电信网络来传递自己对远方父母的祝福,让女儿通过视频给爷爷奶奶拜年。■记者钱立富
浦东局昌里东路营业厅印海琴:
“陪读”妈妈告别故乡
与父母、丈夫分隔两地,浦东局昌里东路营业厅的印海琴从泰兴来到上海打拼,虽然离家并不太远,但她在2017年只回过一次老家。
在营业员队伍中,印海琴不算年轻,已经43岁的她甚至并不符合当时营业厅的招聘条件,但她的业绩却稳定在营业厅前三名。其实,在进入上海电信之前,她在泰兴已经做了18年的电信营业员。
印海琴的婆婆是上海知青,2013年,上初三的女儿来上海读书,印海琴也因此来到上海。干了半辈子的电信营业员,印海琴觉得自己只有这一行最擅长。她把眼光投向了三大运营商的营业厅。那时,印海琴已经不符合电信营业厅人员的招聘年龄。于是,她向另两家运营商投去简历,都被录用了。可是,当印海琴走在街上看到“中国电信”时,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与亲切感。一天,她路过东方路营业厅时,推开门走了进去,原本只是“侥幸”试一试,因为当时她的年龄已超过35岁,还不会说上海话,但结果一面试,她竟被“破格”录用了。
相较于以前的工作,上海电信的系统、套餐、营销话术更加多样。一切从头再来,从起初的不敢讲话、怕说错话,到用户点名找她办业务,印海琴只花了三个月时间与新工作磨合。虽然她现在还不会说上海话,但在“听力”方面已无障碍,上海阿姨爷叔讲的地地道道的上海话已难不倒她。更有意思的是,如今就连泰兴电信的老同事们碰上难题,也会向印海琴请教,让她传授在上海电信工作的经验。
虽然陪伴着女儿,可丈夫还在老家,两人分居两地成了印海琴的挂碍。这些年,因为工作忙、节奏快,印海琴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我们营业厅全年无休,营业员做五休二,工作强度大,空下时间就想歇一歇。我如果因为回老家和同事换班,意味着同事要多上两天班,不能因为我要回家,就让同事连轴转。”所以,印海琴回家的次数少了,而他丈夫来上海的次数多了。其实,做医生的丈夫工作忙碌又紧张,为了调休来上海,他平时也常常拼命地加班。印海琴是营业厅里唯一的外地员工,浦东局对她照顾有加,去年6月,她被调往昌里东路营业厅,这样,她上班的路途时间从1个小时减少到20分钟。
在上海工作4年,印海琴已习惯大城市的节奏,但家乡依然会在某个时刻触动心弦。也许是在生病自己一个人打点滴的时候;也许在办业务受了委屈想找人倾诉的时候;也许在面对外卖想念父母做的一碗面的时候。对于在上海工作的异乡人来说,每个人都在生活的磨练中,披上了一层勇敢的铠甲。
如今,女儿已经考上了上海的大学,独立地生活了。照理印海琴可以回到泰兴与丈夫团聚,过更加安逸的生活。可印海琴说,上海给了她更多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她甚至开始享受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我决定留在上海,最好的工作就是看得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进步,将来我要在这里养老。”这次回家过年前,印海琴特意剪了新发型。■记者吴雨欣
嘉定局江桥分局邵勃勃:
娶到了家乡的漂亮姑娘
腊月寒冬,安徽亳州的蒙城县连日艳阳高照,邵勃勃的心情也似吃了蜜。邵勃勃是嘉定局江桥分局装维人员,2月10日,邵勃勃在县城紧张地筹备着婚礼:买喜糖烟酒、租结婚车队、与婚庆公司商量结婚的流程。按当地习俗,结婚前一天,老家亲戚、四方友人都要来到县城住下,邵勃勃忙前忙后,但却满腹欢心——毕竟,他等这一天已经很久很久了。
2月11日,是邵勃勃结婚的日子,他早早地就向单位请假,单位领导向他表达祝贺,同事们也纷纷送来祝福,这让邵勃勃感到无比温暖。
一年半前,邵勃勃成为一名电信装维人员,在此之前,他曾在酒店端过两个月盘子,在儿童游乐场干过半年服务生,工作换了又换,时间总是不长,一直没能稳定下来。那时候,女友在马鞍山,俩人时时发生矛盾,感情一度出现危机。有一段时间,女友完全不理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冷战”让他心力交瘁。
“那是一段难熬的日子,”邵勃勃对记者感慨道,停顿了一会说:“但我也知道,我工作一直不稳定,她没有安全感。”
2016年6月,邵勃勃来到江桥分局,这才感觉到一种踏实。刚开始他什么也不懂,老师傅手把手带他,使他渐渐入了门道,工作也就稳定下来了。更让他欣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他和女友磕磕绊绊,但终究和好如初,2016年底,他和女友订婚,自那天起,他便盼着结婚日子的到来。
去年7月,未婚妻离开马鞍山来到上海和他一起生活,白天邵勃勃四处装宽带,晚上回到家里看到未婚妻准备好的饭菜,心里满是幸福温暖。“在电信我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是在这里我和女友的感情越来越好,电信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邵勃勃深情款款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两个月前,未婚妻回老家了,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准新娘不能远行。邵勃勃说,刚离别时心头很有些失落,可转念一想等待已久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心中便有止不住的幸福与快乐。他的新娘在家等着他,他在工作上也变得更有激情,更有积极性。1月下旬,上海下起大雪,邵勃勃冒着风雪走街串巷为用户安装维修宽带,记者也曾在那段日子跟着邵勃勃体验采访了一天。
2月8日,从上海奔向蒙城的列车启动了,邵勃勃坐在车上凝望着沿路的风景:田野、村庄、低矮的房屋还有细长弯曲的河流,那番景象像极了故乡的模样——在那里,一个美丽的姑娘正等着她顾盼思念的新郎。
2月11日这天,蒙城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在亲友的见证下,在同事的祝福中,邵勃勃牵着美丽新娘走上红色的地毯,礼花自半空中飘洒,这一天终于到来。
过年后,2月23日大年初八,邵勃勃将带着新妻回到上海,回到江桥分局,开启新的旅程。■记者汪建君
电渠中心付饶:
离得再远,也要回家
入职才3年多,电渠中心付饶却俨然成了公司的“名人”,去年主持了“电信好声音”比赛,今年1月底又主持了公司员工迎新活动,她还是公司“十佳青年主持人”之一。当然,主持只是付饶的“副业”,她的“主业”是“中国电信上海网厅”公众号的小编,别看付饶在舞台上光鲜亮丽、妙语连珠,实际上,她也和所有新媒体小编一样,为了阅读量而焦虑,为了内容而“神伤”。幸运的是,远在河南南阳的父母,是付饶独自在上海打拼的“精神寄托”。在付饶参加主持人大赛决赛的时候,妈妈特意从老家赶来为女儿助阵。因此,即使要坐将近20个小时的火车,还要转汽车,这个春节,付饶也要赶回家,为父母做一顿饭。
“
自从做了新媒体小编后,我感觉全年无休了,而且格外焦虑,怕粉丝不感兴趣,怕错过阅读高峰期。”付饶开玩笑地说。去年春节前夕,经过一天一夜的返乡路到家之后,付饶匆匆吃了一碗妈妈煮的面条,就钻进房间制作公众号了,以至于奶奶发话说“干嘛老躲在房间”。那期策划的是“花式拜年方言大合集”,付饶采集了二十多种不同方言的拜年音频,回到家还请妈妈录了音频。“录音频前,妈妈认认真真写好了祝福语,并背了下来。”对付饶的父母来说,虽然不常见到女儿,但他们经常看女儿做的内容,见字如面,转发、点赞、参与互动就是对女儿莫大的支持。今年,付饶还是带着任务回家过年的。
现在,“中国电信上海网厅”公众号有400多万粉丝,突破50万阅读量的次数也不少。在“中央企业二级账号新媒体指数榜”上有着不俗的成绩,去年12月,“中国电信上海网厅”在这个有400多家公众号的榜单上,进入前十。每次有这种里程碑式的成绩,付饶都会记录下来,既是对过去的证明,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2011年,付饶考入上海交大攻读传播学硕士,随后就一直留在上海,“父母不在身边,照顾不到,是我最大的遗憾。”付饶说,工作之后,这种感觉特别明显,或许是到了“反哺”的时候。2016年春节,付饶用攒下的钱请父母去三亚旅游,还特意安排摄影师为即将迎来结婚30周年纪念的父母拍摄婚纱照。“他们结婚时,只有一张黑白的双人合影,爸爸一开始对拍婚纱照这事是拒绝的,我知道他是觉得我攒钱也不容易。好说歹说,我甚至说‘已经订好了’,他才同意。他们非常满意那次拍摄的婚纱照,现在,爸爸的微信头像就换成了婚纱照。”
这次一到家,迎接付饶的是父亲生病住院的消息,她直奔医院,陪伴父亲到半夜,直到医生确认无大碍。今年春节,付饶要为父母做健康餐,这是她这一年在健身中学到的饮食知识。“小时候,过春节,父母觉得帮我准备新衣服是头等大事,他们会去很远的商店挑好看的衣服。现在,健康是他们的头等大事,也是我好好照顾他们的时候了。”
“我是他们最好的作品,他们也是我最好的观众。即使离得再远,这也不会改变。”■记者潘少颖
上海研究院孙慧:
最怀念老家延安的热闹
银色的雪花是大地的装扮,大红的灯笼是家家户户的装扮,扭秧歌、走花灯……革命老区——延安沉浸在喜迎新春的气氛中。这样的氛围是上海研究院的孙慧熟悉而期待的,延安是她的家乡。前两年春节,她因为怀孕、生女都没有回家过年,今年,她带着还没有去过延安的2岁的女儿回家过年了。
2012年,孙慧硕士毕业之后进入研究院做产品支撑。实际上,孙慧读的专业和研究院工作并不对口,因此,刚入职时,孙慧总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她参加了研究院的各种培训计划,拓展视野;同时,自己也经常去查资料或参加外面的培训课程。“研究院就是搞研究的,自己怎能不潜下心研究?”孙慧说。
在公司举行的2018年表彰大会上,移互部的移动网流量统付项目获得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虽然这是移互部的一个项目,但和研究院合作,孙慧也参与其中,她主要负责的是参数配置等内容。这个项目于2017年3月立项,从那时起,孙慧把工作重心聚焦到了这个项目中。
一边是一个重要项目,一边是还在襁褓之中的孩子,两者难免会发生冲突。“从我女儿出生起,我妈妈就从延安过来帮我带孩子,没什么事她不会打电话给我,对我来说,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孙慧说,自己从一个遇到小孩哭闹就不知所措的新手妈妈成长成一个能顾及事业和家庭的女性。
这两年,孙慧因为孩子太小而没有回延安,“乡愁就是想念那里的人、那里的事。虽然现在微信、视频等很方便,但替代不了一大家子二十几个人聚在不大的房子里,嗑着瓜子聊着天的那种热气腾腾感觉,最重要的是一颗团聚的心。”其实,不仅是春节,其它任何节日,如果在上海过,孙慧总觉得“冷冷清清”,“最怀念老家热闹的场面。”孙慧说。
在孙慧的印象里,延安浓郁的年味就是全城都亮着灯笼,哪怕家里没人灯笼也要亮着,每家每户飘出的香味混合在一起。“除夕夜这顿饭一定是自家烧的,我的外公80多岁了,在我回家前几天,他就开始烧卤肉准备起来,就等着我们回去吃。这次四世同堂,外公终于见到了曾外孙女,以前他只看到过照片。”
用归心似箭形容孙慧回家过年前的状态很贴切,她早早地就准备好了给家人的礼物,带着三个大箱子和一颗团聚的心,回到了她思念的家乡。■记者潘少颖
理想公司郑毅贤:
带着女友回家过大年
今年是郑毅贤在理想公司工作之后,回家乡过的第二个新年。为此,郑毅贤早早地买好了两张回福建莆田的火车票,除了可以见到离别已久的父母之外,今年这个年对郑毅贤还有着别样的意义。因为今年郑毅贤不再是孤身一人回家,而是带着同乡的女朋友一起回家的。
2016年,郑毅贤从香港大学博士毕业,决定来上海工作。此前,郑毅贤已在上海交大连读了本科和硕士,对于上海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优秀的学历使得众多工作摆在这位27岁的年轻人面前,微软、华为、理想公司,还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所……最终,郑毅贤选择了理想公司,成为研发中心一名软件产品研发工程师,计算机工程专业毕业的他决定在此继续他的科研之路。“当时面临的工作选择虽然很多,但我个人比较关注一份工作是否和我以前的规划相吻合。电信作为一家国企,家业大,平台好,应聘时我也感受到这里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可以说理想公司的各方面都满足了我内心的期望。”郑毅贤告诉记者。
现在,郑毅贤在理想公司已经工作一年多了,主要负责大数据处理工作。研发本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即使是对于港大博士郑毅贤来说,也经常会遇到难题。“研发中心会介绍一些专家给我们认识,也会请他们过来为我们指导交流。这样的学习机会让我受益匪浅,成长也很快。”
理想公司的办公地点在园区,虽然离市区有些距离,但是工作环境却很宽敞,在有闲暇时间的午后,郑毅贤习惯在园区逛上几圈,看看上海园区的风光,偶尔也会想念起千里之外的家乡和父母。为了更方便地和父母联系,很久之前郑毅贤便教会父母使用微信,现在有的时候手机画面稍一跳动,郑毅贤便知道是父母的微信通话视频发过来了。
虽然远离家乡,但郑毅贤仍然被家乡的“温暖”包裹着,因为在理想公司工作不久,郑毅贤便认识了现在的女友,女友是他的老乡。两人的感情迅速发酵升温。“去年国庆的时候,我们一起回到福建老家,把婚事定下来了。我们计划今年10月结婚。”说到爱情,郑毅贤脸上止不住笑。
2月14日情人节那天,郑毅贤与女友一起坐上了从上海回福建的高铁。“婚后我们打算在上海生活,因此我们格外珍惜每一次回家的机会。父母偶尔也会来上海看望我们,他们每次都会给我们带来福建当季的新鲜水果,还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海鲜。福建的海鲜很多,我和女朋友都很爱吃鱼,每次吃着父母带来的海鲜,我们都会想起以前在福建生活的日子,这么多年了,我已经从毛头小孩长成了一位大人,可也有一些东西好像从未改变。”■记者丁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