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 “老人”,也不算新人,移动互联网部重保中心的郑弘敏从2011年大学毕业进入电信之后,一直没有离开过无线网络优化的岗位。地铁、隧道的网络优化是他的常规工作,重大活动的网络优化则是他的重点工作,现在郑弘敏又加入了移互部无人机监控网小组,玩起了无人机,算是他的创新工作。在他眼里,做这份工作最需要的是谨慎和细心,虽然工作内容始终如一,但每次成功地完成网络优化任务,总能让郑弘敏产生深深的自豪感。
■记者 潘少颖
经常看到24点和4点的上海
网优人员的工作环境总是千变万化,就像郑弘敏,有时,他带领团队出现在人群熙熙攘攘的展览会一角,用脚丈量展馆的每一寸土地,每天的行走步数可以达几万步;有时,他和同事们半夜进入地铁轨道,在黑漆漆的隧道中优化网络……总之,网络深入到的角落,他们也要深入。
记者:做网络优化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郑弘敏:开玩笑地说,常人见不到的场景我们或许可以见到。比如很多人都乘地铁出行,但隧道内是怎么样的场景,相信很多人都没看到过。地铁网络优化是我的一项常规工作,当接到地铁站点区域之间有网络信号不好的报告时,我们就会在凌晨,地铁停止运营后,穿上反光背心,拿上手电,带好测试设备和维修设备,进入潮湿而黑暗的隧道,待上三四个小时,检查设备是否有问题。
记者:三四个小时能解决问题吗?
郑弘敏:不一定。时间很紧,因为隧道里几公里路全靠走,虽然我们带着图纸,大致知道设备的位置,但在黑暗中很难估计到底走了多少路。有时设备装在隧道顶上,要攀爬上去查看,在黑暗中操作的要求很高。还要算上走回站台的时间,基本上要赶在5点前回到站台。有时,对某段区域进行网络优化需要下到地铁隧道两三次。
记者:这些工作都很辛苦吧?
郑弘敏:都是半夜操作,说不辛苦是假的。结束任务之后,早的话会回家睡一会,不早的话可能直接就去单位了。此前,朋友圈里被一句“你见过XX点的上海吗”刷屏,我想说的是,我经常看到24点和4点的上海,因为对于网优人员来说,除了朝九晚五的常规时间,其它时段也可能是工作时间。
无人机可以这样玩
今年是大力发展物联网之年,移互部正在组建无人机监控网,把网络的维度从地面提升到高空,从更深层次来说,可以通过无人机实行真正的监控。但是,这样创新的项目没有经验可循,此前没玩过无人机的郑弘敏也尝鲜了一把。
记者:无人机监控网的作用是什么?
郑弘敏:一是可以替代传统的摄像设备,对节假日、重大活动等的密集人流区进行更全局性的监控;二是现在国家对无人机的监管也比较严,比如购买无人机时要实名制等,无人机监控网可以在监控方面更深一步,比如可以及时发现是否禁飞区域有无人机闯入等,并实行迫降或迫其离开。当然,要达到对无人机的在网监控,要对无人机的模块等进行改造,所以我们在和一些无人机厂商洽谈。
记者:现在,这个项目有落地的应用吗?
郑弘敏:就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我们请来了有执照的飞手,和公安联手用无人机监控外滩人流。为了这次合作,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我们坐着公安的浦江巡游船对高空网络进行优化和确认,此外还要给无人机安置一块合适起飞的区域。国庆一开始,无人机就去执行任务了,但一开始并不顺利,比如发出去的指令,无人机接收不到或者不响应,它传回的画面也会有卡顿。经过多次排摸,发现是传输链路的问题,经过优化之后,效果就好了很多,这可以说是第一次实际应用,总体来说效果不错。当时,无人机在天上飞,我们站在巡游船的船顶上遥控,很多游客对着我们和无人机拍照。
记者:你此前没接触过无人机,在参与这个项目前做了哪些准备?
郑弘敏:我在这个项目中主要负责适用于无人机网络的可行性验证,无人机对网络的要求是什么。因此,我要去了解无人机的构造、类型等,一开始觉得专业术语还是很高深的,后来参加了专门的培训,再经过实践,已经初步入门了。现在,我还在参加无人机驾照的培训,争取今年底到明年初拿下,熟练之后,自己入手一台。
在意每一个细节
记者:这份工作带给你的收获是什么?
郑弘敏:我读的是通信工程,专业对口,相对于学生时代的自由,这份工作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除了技术要求高之外,还要谨慎。其实网络优化是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小的点,一个点没顾到,就可能出差错,即使是收尾工作,也要一丝不苟。比如在地铁优化完网络之后,设备箱等都要关好,否则可能会影响地铁运营。
记者:接下去有什么计划?
郑弘敏:就眼下来说,我想在无人机领域能有一些新的突破,现在无人机的实际应用并不多,但其实,无人机在很多项目、很多场景中可以应用到,这也符合公司进军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