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的林志华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与人交谈时有些腼腆,但在自己的技术领域却是一名干将。作为信息网络部IDC浦东运营中心首席技术支撑人员,他称得是上一位“技术极客”。当然,极客并非一日之功练成,自2001年进入电信公司以来,历经多次转型外加勤苦练功,林志华才完成了一名技术极客的自我修养之路。如今看似对一切驾轻就熟,他却感叹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巨大挑战,只有顺应潮流与时俱进,才能笑傲于浪潮之巅。
心怀使命感的“技术极客”
2001年,林志华从安徽省邮电学校通信线路专业毕业来到上海电信,一转眼,16年韶光随风而逝,他却坚持一个不变的信念,就是用技术为公司创造价值,用技术为公众创造便利,用技术为新人提升发展。
记者:你怎么看待“技术极客”这个词?
林志华:我认为大致等同于这几年很热的一个词,叫“工匠精神”,无论工匠还是极客,都是强调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在科技迅速更迭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学无止境的追求更是每一个技术人员不可缺失的。
记者:你所在的IDC浦东运营中心主要承担哪些项目?
林志华:目前我作为IDC浦东运营中心首席技术支撑人员承载了许多重大的公司项目。比如上海市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拍卖,这是上海市政府的一项重大公共政策,每月的数量只有一万多个,但参拍人数一直不断攀升,目前已经达到20多万。
为了确保拍卖平台的安全可靠运营,今年国拍公司提出在信网部的一个机房建设拍卖分中心的需求,IDC浦东运营中心则是具体的业务承接部门,我和我的团队提出了许多专业性的建议。与此同时,针对国拍保障需求的变化,我在网络防护策略部署、保障应急预案修订、事前巡检以及协调各专业技术骨干投入到拍卖分会场的现场保障等各个环节中都有条不紊地执行着每一个环节,最终与国拍公司一起完成了车拍保障任务。
凌晨的上海不知看见了多少次
16年来,林志华经历了两次身份转型,如今他自认为是离互联网企业最近的运营商工作人员,这样的认知是基于技术的演变与迭代,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大环境还是公司的业务转型,在他看来,只有始终抱着开放学习的心态,顺势而为,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
记者:你认为你的工作在公司里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
林志华:运营商一直都在转型业务、升级服务,我认为我的工作是实现公司这个目标的保障与基础,当然,我指的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环节。
拿去年华为网络集群设备的扩容升级来说,当时为了响应用户日益增长的网络运输的需求,我们要将集群设备容量从100G扩展到400G,这个任务不轻。我带队开展IDC集群网络升级改造,前期我先和厂商进行了细致的沟通,随后又对技术进行验证,并与团队商量升级步骤,包括布线是否科学合理,我们都进行大量的探讨,最终将20多个机房分散的节点统一汇聚到IDC整合,完成了这样一次升级扩容。当时开展线路割接,我都是从半夜0:00一直忙到凌晨6:00,凌晨的上海,我真是不知道看到多少次了。
记者:你现在觉得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林志华:是科技的不断变更吧,我们的用户对象包括阿里、腾讯、网易、搜狐等这些互联网企业,他们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技术更迭非常快,与之相应对我们运营商也要不断变、不断提升,这对我们来说就是持续的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我主要是开展自我学习和充电,比如关注一些网络信息与科技发展的相关论坛,参加一些沙龙活动,关注新闻并阅读相关专业书籍,接受新浪潮的洗礼,才能不在浪潮里淘汰。
记者:走到今天成为首席技术支撑人员,回溯一下过往,让你感到自豪的是什么?
林志华:我想是对职业身份的认知与转型,这里面既有公司的推动,也有我自己的意识所在。2001年我刚刚来到电信公司,被安排在当时的长途通信事业部从事通信电缆维护工作,刚开始的第一个月我就参与了沪穗长途骨干光缆上海段的建设,那是天气炎热的8月份,我和30多名施工人员持续一个月往来于高速公路,我们在上面工作、休息、吃饭,挥洒汗水,那是一段激情澎湃的岁月,也是我第一次感知到电信工作是关系到国家通信大动脉顺畅与安全的大事业,我觉得很自豪,也自此认定了这份工作。
随着上海电信宽带公司传统业务的萎缩,需要开拓新的增长来源,IDC业务便顺势推出,我在2005年前后进入IDC机房的维护与管理工作,而到了2009年底,我又开始从事IDC网络的运维支撑工作,逐渐走向了核心技术领域。如今,公司里的诸多重大节日网络保障工作都是由我们来负责,这种价值感和责任感让我感到自豪,对我也是一种敦促与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