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政务云建设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各地政府都在上马政务云。政务云主要应用云计算技术,采用物理隔离、逻辑分离方法,解决以前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例如低水平的基础设施分散重复建设、“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整体安全能力差等。现在政府大多采用PPP模式解决问题,统筹运作。上海的政务云招标近期完成。中国电信上海公司以完善的技术方案、强大的运维能力、优秀的专家队伍、良好的合作能力脱颖而出,显示了超强的政务云运营能力。本人对此亦有一点小小奉献。这里转发记者文章,以飨读者。
近日,上海电信从一众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中标上海市电子政务云服务项目,而在中标市政务云之前,上海电信就在政务云领域做了颇多探索并结出成果,在崇明区打造了公司第一朵真正意义上的政务云,为电信政务云业务的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
首个过等保三的政务云
崇明政务平台发展较早,部分服务器、存储等设备已运行多年,存在设备老化性能差的情况。随着政务应用的不断发展,崇明各部门业务系统建设需求不断增多。但如果采用传统的IT基础架构模式,建设成本将不断上升。政务云的日渐普及,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最佳答案。
应用政务云,一方面政府不需要投巨资建立平台和机房、购买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等,从而节省建设费用,另一方面将信息软硬件资源交给专业的云服务商管理,政府不再负担信息系统维护和升级,也节省了运维费用。
政务云是一个私有的业务云,由于使用者是政府,对安全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政务云必须过等保三。等保三是安全信息等级保护必须过三级的意思(总共分五级),只有通过等保三,才可以承接政务云的建设工作。
崇明政务云是上海市第一个过等保三的政务云,也是第一个得到真正运营的政务云。利用政务云,依托政务专网,可以为政府各个部门搭建一个底层的基础架构平台,把现有的政务应用迁移到平台上,并且在统一的基础设施上开发定制未来的新应用平台和系统,去共享给各个政府部门。
崇明政务云分为资源共享专区和公众服务专区,资源共享专区主要承载数据交换、资源共享、行政审批等服务,公众服务专区主要承载公众服务类业务。
从“物业”到“房东”
崇明政务云最大的优势在于本地云机房和可提供租赁购买服务模式,这是其他云服务提供商所不具备的。
政务云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政务云不仅是能在短期内能带来业务收入,而且是能够自生长的平台。之所以说政务云能够自生长,是因为崇明政务云的云服务租赁购买业务模式。一般情况下,政府和运营商合作,运营商做的基本上是租出自己的机房,其他部分建设由政府自己来做。“这时候运营商好比是物业,只要提供硬件即可。”但是崇明政务云的商务模式和这种纯租赁机房的模式天差地别,从硬件到设备、网络、数据、后续的迁移等,都是由电信在负责。这时候的电信不仅是“物业”,还是“房东”,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配置“家具”甚至开展延伸服务,比如帮客户照管宠物。而配置“家具”甚至开展延伸服务,就是电信在政务云中的潜在商机。
上海电信是在与众多强手的争夺中,拿下崇明政务云项目的。在项目招标阶段,就有移动、宝信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上海电信政企部政务云团队牵头召集公司相关资源,包括集团云公司、云集成公司、网发部、网运部、总师室、采购部、信网部、NOC等部门成立崇明政务云招标支撑小组,全力支撑项目进展。启动工程建设后,崇明局和网运部、信网部、NOC中心组成政务云专项工作小组,不仅圆满完成了政务云的建设,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打造了一支政务云业务的专业支撑队伍,覆盖了项目营销、方案支撑、云机房和云平台建设、系统迁移部署和运维等各方面。
挖掘大数据“金矿”
通过政务云平台,政府部门能够实现资源的集中管理,避免资源浪费。按照传统模式,政府是按照峰值来要求容量,比如某个系统平时只需要一套房子的容量,峰值的时候需要两套,那么就要造两套房子。有了政务云,他们不用造两套房子,要多少容量,电信就给你开多少,用得多就多租一点,用得少就少租一点。据初步估算,采用政务云模式,政府未来10年内用于政务信息化硬件部分的投入将下降40%。
通过电子政务云平台,多个政府部门可以共用相应的基础架构,实现各政务系统之间的软硬件共享,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扩大信息共享范围。
最关键的,平台信息集中后,才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大数据应用。没有政务云,数据都是零散的,“业务上交叉,数据又是独立,数据不集中,无法提炼出决策数据。所以政务云平台是大数据的第一步,是前提条件。”大数据就像垃圾分类,必须要有一个总的平台把下面的数据集中起来,才能变废为宝,抽出需要的数据,集中是大数据分析和运营的第一步。
依托政务云所做的大数据分析会让决策依据更可靠。举个例子,比如到了节假日,某地旅游人群会出现高峰,但旅游网点只能统计各个旅游点的情况,作为政府层面,希望交通、旅游、酒店等各种情况汇总,避免峰值情况下出现的突发事件。这时通过政务云收集到各个垂直系统的数据,能够利用大数据帮助政府决策。
转自《上海电信报》
记者许恋恋